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专家联名签字 呼吁回购“越王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15
  据《南京晨报》报道,在10月19日于南京召开的越王剑暨商周青铜兵器学术研讨会上,国内文物专家学者史树青、曹锦炎、谭德睿、黄盛璋、孙华、邹厚本等人,纷纷在“建议收购台湾龚钦龙藏越王剑等38件青铜兵器呼吁书”上签字,倡议官方、民间资本出资回购目前在台湾收藏者龚钦龙手中的38件战国时期文物。

  专家认为“越王剑”意义重大

  龚钦龙为台湾知名收藏家,尤长于商周青铜兵器的收藏和研究。其中珍藏的“越王不寿剑”和“越王州句复合剑”系孤品,存世的仅此一把。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说,自前年“越王不寿剑”在台湾陈氏手中面世后,曹锦炎就力谏龚先生从陈氏手里购回,避免再次流失。据龚先生讲,当时他在美国的生意正需要大笔资金,但他还是咬牙花了大把银子从陈氏手中“抢回”。为此,曹锦炎专程去了台湾一趟。

  曹锦炎指出,此剑有几个特点颇值得注意,一是剑身偏长,品相及气势均为越王剑之冠;二是丝织缠缑保存完整,对我们全面、完整地了解越国剑的形式很有帮助;三是对研究越国历史意义重大,不寿剑的问世,证明了司马迁的记载及《竹书纪年》说法正确可信,即越国史上有越王不寿,在位10年。我国青铜器泰斗马承源这两天,他已“游说”浙江的民营博物馆出资认购这批国宝。他告诉记者,这批“国之重宝”若能回到越国故地,其意义深远自不待言。

  古董商欲“天价”收购

  据收藏者介绍,一些日本古董商眼下对这批文物尤为热心,声称愿按国际价收购,不少海外的买家亦纷纷表达了求购意愿。“难道我们的子孙日后真的只有到洋人的橱窗里去瞻仰这些祖先留下的财富与创造力的智慧?”中科院黄盛璋研究员说,“这批东西一定要想方设法留在国内,不能让海外古董商或藏家拍过来,卖过去。”

  昨天,黄盛璋在呼吁书上签字后,希望不要单靠某一博物馆来承担这一抢救国宝的千秋胜业,他建议企业、民营博物馆等共同参与到抢救这批国宝的大事中来。

  专家认为越剑理应留在国内

  上海博物馆谭德睿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批兵器的学术价值不可估量,王剑中首次出现青铜复合技术,另外有多种带铭文乐器。如西周晚期的晋公戈,竟有两行19字,有纪年、月、日及作器者、作器目的、数量等丰富内容,为出土兵器所仅见。并为周代历法研究提供了一件重要标准器。其他如鲁阳戈、巴蜀棘字铭形铭戈等、州句铁剑铜戈上的银斑纹戈、冰裂纹剑是青铜表面技术至今未解之谜。谭德睿建议,这批兵器最好是浙江或江苏收购,因为其中大多是越国和吴国的兵器。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不能眼睁睁地让这批国宝“放任自流”,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一定要留在国内。

  相关资料

  10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龚钦龙藏越王剑暨商周兵器特展”是由龚钦龙本人提供的,所需费用由龚氏承担。该展览是南京博物院庆祝建院70周年的活动之一。

  与会部分专家身份简介:史树青,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收藏家》杂志主编;曹锦炎,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及研究员,杭州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谭德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最新消息

  昨天,这批“国之重宝”又起波澜,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等专家学者发现,这批文物中的部分文物具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发给的“文物鉴定证书”。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副主任,史树青老先生断定:这是违反常规的做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从不向私人藏品进行鉴定,更无发国家“文物鉴定证书”之说。

  当记者就此事问及龚钦龙先生时,他说,个人所收藏的青铜兵器主要系原台湾“古越阁”所珍藏,因有祖国大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具名所制发的“文物鉴定证书”,所以他是连同证书从“古越阁”收购到手的。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