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文物亟待"换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05]
广东文物修复的专门人才都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深藏在库房中的待修文物令人担忧。
省博过半字画亟待重裱
据了解,目前广东的文博系统中,老中青三代的专门文物修复人员加起来,不过十几人,而他们面对的却是140多家博物馆和众多文物单位中经年累积下来的数十万件文物。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曾经告诉记者,仅以省博所藏的字画为例,藏品中的三分之二已经到了应该重新装裱的“年纪”,但是由于缺人手,这些书画不得不深藏库中,什么时候才能“旧貌换新颜”还不得而知。
“观众看到的文物都是经过修复的,很多人不知道,在博物馆的仓库中还藏着大量没有修复的残破文物,其中很多是相当珍贵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周宝中教授说。
南越王玉衣是修复珍品
周宝中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件文物一经出土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保护处理,但现在由于人手不够,许多亟待修复的珍贵文物在发现后仅仅是经过简单的拍照、测量等程序就被束之高阁,不多久后拿出来一看已经是伤痕累累,甚至完全毁了。
在广东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许多也是经过专业人员的妙手修复才得以重放光彩的。比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国内仅见的丝缕玉衣由玉片、丝缕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出土时,2291片玉片散落一地。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经过三年的修复,才终于还其原貌。
文物修复是一门精妙科学
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青黄不接的现象已经说了很多年,广东省的人才断档现象现在尤其突出,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博物馆做文物修复工作。周宝中认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相当广泛的跨学科知识,要文理都通,还要有相当的艺术素养。这是一门精妙的科学。在日本,文物修复的老专家被政府宣布为“国宝”。
专家建议
民间文物修复应扶持
走进广州的文德路,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路边鳞次栉比的书画装裱铺子。周宝中告诉记者,这些铺子其实就是民间文物修复单位的一种,要解决文物保护的现状,大力发展民间的修复单位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但是现在全国范围内,除了书画的装裱以及古建筑的维修之外,其他的文物维修单位相当缺乏。直到前不久,全国惟一一家这样的公司———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才领取了工商部门的执照。
在欧美和日本,民间的文物修复、复制公司非常多,既有大型的文物单位,也有只有几个人的小作坊。许多博物馆都会将馆藏的文物拿到这些公司去修整。而这些公司则会根据文物的残破程度和珍贵状况,收取不等的费用。专业修复人员的收入相当高。
专家指出,民间力量的进入,将为公立博物馆减去一个沉重的负担,使博物馆可以把更多的钱花在文物的保护上。同时也为我国大量流散于民间的文物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而文博系统的离退休人员也有了用武之地。此外,依托大型博物馆建立省级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也是一个解决办法。(记者 卜松竹 广州日报 )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