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打开千年地宫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0-19]
《齐鲁晚报》讯(记者 温涛):经过4天的保密挖掘,县西巷一座千年地宫今天向现代社会敞开了大门,埋藏其中的近50尊精美的佛教造像破土而出,专家称此宋代地宫结构奇特,为全国首见,佛像规模之大、艺术价值之高,仅次于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
这是继前不久发现雕刻精美的宋代地宫之后,县西巷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济南市考古所今天在发掘现场举行新闻发布会,让这些“雪藏”多年的宝贝露出真容。
现场一位知情人士还介绍,那天他看到泥土里的一排排瓷罐,估计数量不只是100多个,极可能还会出土更多的其他文物、宝物。悬念二
敲击地板咚咚响
刘王冢发掘初期,专家发现已遭盗挖,有人判断随葬物品已丧失殆尽。对此,知悉最新考古进展的人士并不赞成。
清代仇巨川的《羊城古钞》对刘王冢曾有如此描述:“堂宇豁然,珠帘半垂,左右金案,玉几备列。有金人十二,举之重各十五六斤。”并说中间有两座分别是皇帝、皇后的金像。墓室旁边的“便室”内,有直径达3尺的宝镜。位置下面可能还有文物或金银珠宝。
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说,他认为在墓室的后室中央那凹下的土坑里应该还埋藏有宝物,前两天,他就曾经用竹竿敲打地面的石板,让到场的文物专家听听“咚咚……”声音。
据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石板下真是空的,由空气振动产生回声;二是石板下面还是石头,石头碰到石头也会发出“咚咚”声。因此,这个土坑下面是否还有宝物,引人遐想。悬念三
墓旁石板有乾坤
刘王冢共有三块封墓石,但知情人士发现:其中一块静静躺在墓道的左上边。《番禺县文物志》(1988年)曾记载“……封门石板已被移开,只剩一块被弃在墓左山坡处……”据说从出土到现在,没有人敢去搬动它。
原来,个中有这样的传说:刘王冢是受雷击出现一个洞口而被发现的,清朝时便有人来盗墓,上世纪70年代,还有人在墓道捡到铜镜,1968年,几个村民想把这块封墓石从墓道里抬上来,拿去当板凳或是筑堤,但奇怪的是,他们用来搬石的扁担、竹竿、绳子都接二连三地折断。大家于是认为这块石板有“仙气”,搬不得,更加不敢再动另外两块封墓石了,因此,好不容易抬上来的这块封墓石只好丢弃一旁。石板朝上的一面是空白的,没有石刻,但背面是否有碑文,是否有鲜为人知的记载,就要等翻过来才知晓了。
据介绍,该地宫呈正方形,南侧有入口,东西宽3.7米,南北长4.3米,深0.8米,中央有一方特意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坛”,在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放置一件陶钵,这在全国已经发现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包括各时期的地宫)尚属首次发现。
地宫内发现的近50尊大小不一的佛像有规律地排列在坑的四周,其中包括佛、菩萨、观音、供养人等的石刻和泥塑等。个别造像表面有彩绘和贴金,十分难得,但均为残像。从造像的风格以及铭文观察,这批佛教造像主要有北朝、唐代等几个时期的作品,其中唐代的弥勒佛像数量最多,说明当时济南地区崇奉弥勒佛的人较多。专家称这些残破的佛像是否与历史上的毁佛活动有关还有待考证。
考古人员今天展示了一尊雕刻精美的菩萨像,这是县西巷考古自5月份以来发现的两批造像中第一次发现头像。菩萨像头戴花冠,面带微笑,装饰精美。此外,5月份发现的一尊佛像的后背,与这次发现的一尊佛像的前身能拼合起来。这说明,这些造像是分别埋藏在不同的坑里的。
有关专家认为,这批造像与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的造像风格有相似之处,说明青州风格的造像向西已经影响到齐州(济南)地区。加上5月份发现的20多尊,县西巷佛像出土总数达到70尊左右,从密度、数量以及艺术价值上,堪称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后的全国第二,填补了济南佛教造像的空白。
专家称,这批造像的发现再次证明,县西巷附近应为开元寺遗址所在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