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当代民俗艺术展在上海开始布展,进入上海美术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周墙上挂着的红黄蓝三色墙幔,藏语叫做“象波”,是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的装饰物。
一件看上去很普通的彩绘小陶罐寄托了藏民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这种小陶罐名叫风水罐,也叫吉祥罐,罐口封以法轮图案,罐身则绘着青苗、牛奶等七种草原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七样食物,称为“七珍宝”。罐内装的是藏民自认为家中最好的东西,一般人放五谷或藏药,更富裕的藏民还会放进些珠宝。风水罐必须埋在地下,藏民们相信,这样就能保证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藏民最善于运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创造。再简单的生活用品一旦从他们的手中诞生,也会是不俗的艺术品。小小的针线包最能体现这一特色。此次展出的针线包有几十余种,均是手工制作,原料主要是动物的皮和骨,有的甚至是用鹰的腿骨制成。令人叫绝的是,每个针线包都各有特点,竟没有一个是相似的。它们中的一些还利用上了废品,在针线包上镶嵌废弃的图钉,或是缠上各色的胶线,让人不由赞叹西藏人民的心灵手巧。
三个用山驴皮做的相连中空半圆,实际上它是一副碗套。游牧民族一年到头跟着牧群走,当然要把吃饭家伙全带上。做一副碗套,既方便携带,又不怕摔碎,安全又稳当。在西藏,酥油茶是每个藏胞家庭每天都不可缺少的食品。这次展品中便有一套藏民制造酥油茶的全套用具。
藏服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强调服装的应变功能和实用价值。他们穿着的长袍,很大部分被腰带挤到胸前,形成一个沉甸甸的大体积的空间。长途跋涉的时候,这个温暖的空间可以用来怀揣赤体的婴儿,或是把粮食、茶叶甚至茶杯酒壶都纳入其中。累了,大袍往地上一铺就是张理想的坐垫;困了,松开腰带,藏手藏脚,皮袍就成了能挡风雨的被子;热了,可将两袖脱下,任大襟滑于腰间;冷了,只需将领口提起,让温暖的皮袍遮住面部……所以,西藏人只需一件长袍,便可闯遍万里草原,不用害怕恶劣的自然环境。
西藏的乐器和手工制品也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展品中有一件乐器尤其引人注目,它叫法号,是佛教格鲁派的乐器。法号呈圆锥形,内有数节,可伸可缩,最长时可达4米,因此吹奏时只能将它躺倒。法号的声音庄严浑厚,非常适合在重要的宗教场合吹奏。藏经书封板也是宗教艺术一绝。这次展出的藏经书封板最早的来自元代,长约2尺,宽约0.5尺,木料厚实,花纹精细,富丽堂皇。
西藏的忿怒面具和佛像一向以造型奇特、神态怪异而闻名于世。忿怒面具通常表现为怒目圆睁,巨赤獠牙,口衔尸体,脚踏八方鬼众,手中的人头念珠仿佛也被搓得咯咯作响。各类藏佛,如格鲁派创始人宗恪巴大师,面目威猛庄严,双目圆瞪;勇士空行母,脚踏牺牲,神情似喜似怒,细看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这也正是藏传佛教价值观的独特之处---它并非用美好祥和来感化人心,而是以暴烈和狰狞来表现其震慑邪恶的力量,从而唤起人们的敬畏、尊崇与觉悟。
来源:新明晚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