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2日电 (记者 应妮)“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六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写给中国康熙皇帝的亲笔信,尽管当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送达,但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到达了目的地——紫禁城。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4月1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上述信作为该展览的第一件展品,为观众打开一段少为人知的中法宫廷交流史。
“与同时代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17、18世纪的中法关系呈现出独特之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展览中方策展人郭福祥指出,中法之间没有互派正式的国家使团,主要是通过在华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这一中介进行。但两国交往从一开始就是在宫廷和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和直接参与下进行的,科学和艺术的交流成为这一时期中法宫廷交往的主旋律。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块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近年来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这块怀表表盘中心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国王室标志,表壳中央开光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一条中式五爪龙。郭福祥推测,此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是两位帝王之间交往的重要物证。
康熙皇帝对科学感兴趣广为人知。在展览现场,不仅有来自法国的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铜镀金圆规矩箱表,还有后来大量出现的清宫造办处奉旨御造的铜镀金比例规、盘式手摇计算器以及绘图仪器;清宫中的法国传教士甚至为康熙皇帝学习数学专门编制了数学用表。郭福祥表示,法国文化对清代宫廷的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编绘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形成了中国宫廷内独特的“法国风景”。
雍正皇帝着西洋装、戴西洋假发的画像,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中国人厅”……可以说,皇室的审美带动了艺术风潮。
中国的瓷器在法国备受青睐。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早期以收藏青花瓷为主,18世纪中叶,当地高岭土矿的发现使法国在赛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硬瓷,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成为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国人天马行空的灵感,大大拓宽了中国瓷器的应用场景,如将中国的绣墩配以奢华的镀金青铜托座后,改制成花园瓷凳;青釉瓷瓶的顶部、口沿、底座均装饰洛可可风格铜镀金饰件后,摇身一变成为凡尔赛宫藏衣室的香水瓶。
与此同时,中国皇室对异域风格的瓷器同样感兴趣。展览中并列展示了三件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资料显示,1775年,乾隆命人将10件康熙、雍正款瓷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仿制,并落“乾隆年制”款,同时还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下单”。展示的三件花篮分别为法国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另一件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的壶盖沿内侧有金匠标章、巴黎地区征税标章、金属纯度标章戳印痕迹,表明它是在法国巴黎地区制作并于1784年被送入清宫。
对称性在展览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同一时期中法两国的文物被摆放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两侧,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对望和对话之感。
在策展过程中,郭福祥不断感受到,中国和法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端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虽远隔千山万水,却曾进行过持续不断理解对方的尝试和文化交流的实践,留下了一段百余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直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