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农历龙年,中华儿女自称为“龙的传人”,从古至今一直有龙的崇拜。龙这种动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在史料中认识这一神秘形象。龙从哪里来?一种说法是鳄鱼、蛇、鱼、蜥蜴等动物形象演化而来的,另一种说法是雷电、云、虹等自然现象的叠加组合。大量的图像资料也为我们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龙形象,体现出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的威严壮观,有的栩栩如生,有的甚至带这些可爱。
在辽宁省西部的阜新市,距今8000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查海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龙的形象。查海堆塑石龙,为玄武岩石块摆塑,全长19.7米,身宽1.8—2.0米,造型庞大,蜿蜒曲折,龙昂首挺胸,龙爪若隐若现,有种腾飞的架势。
除了东北地区,在中原地区的史前时期也有令人称奇的龙形图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处距今6400年的史前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在第一组45号墓穴中,发现了古代先民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和虎分别位于墓室中部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其中,龙图案身长1.78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犹如飞龙在天一般,想象力十足。
史前除了壮观的龙形遗迹,还有小巧精致的龙形文物珍品。在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史前先民用当地铀岩玉打琢雕磨出造型优美、生动传神的玉龙文物。这件玉龙形如“C”字,头顶有长长的鬃毛,让人感慨古人的匠心独运。而在同一时期的陶寺遗址,一件更直观写实的龙出现在了人们日常使用的陶器上。
这条龙绘制在陶盘内壁上,在其上以红、白两色装饰鳞纹。细看这条龙,长嘴内露出尖锐的牙齿,长信外吐有如麦穗。身向内卷,尾部在盘底中心。史前时期的龙形象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和想象力,此时的龙稍显古拙,这是当时人们对龙这一图腾崇拜的体现,也是当时人们精神信仰的表达。
商周时期以青铜器闻名于世,此时的龙在古人眼里抽象起来,渐渐符号化、神秘化,龙作为复杂的纹饰附着在瑰丽的青铜器表面,成为当时青铜艺术的重要一部分,更突出了“礼”的属性。青铜器上出现了爬行龙、卷曲龙、花冠龙、双体龙等龙纹。著名的后母戊方鼎在腹部周缘饰有一圈夔龙纹,妇好三联甗的暗面绕圈口有三条盘龙纹,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装饰龙84条,蟠80条。各种青铜重器均将龙纹装饰其上,增加了器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这件《帛画人物御龙图》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楚国贵族男子。他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正向天国飞升。这幅帛画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人物御龙乘风白鹭相随,表现出男子轩昂自若的风度。此帛画是丧葬中使用的“魂幡”。
这幅《青龙人物图》壁画出土于太原市焦化厂唐代墓葬中,位于墓室东壁。一条腾飞的青龙占据了画面的一半,旁有红日、星象、宝相花、流云。
拼嵌砖画常出现在南朝墓中,“羽人”“戏龙”“戏虎”“飞天”常常是砖画的元素,龙、虎的瑞兽形象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羽人则是墓主人对美好向往的表达。这组《羽人戏龙拼镶砖画》出土于江苏省丹阳县胡桥公社宝山大队吴家村墓,一条大龙居中,腾云驾雾,张牙舞爪。
纸绢画方面,擅画龙者自五代开始就有不少,但流传至今的作品却不多。
陈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图绘宝鉴》记载其人:“善画龙,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曾不经意而得,皆神妙宝祐间名重一时,垂老笔力简易精妙,绛色者可并董羽,往往赝本亦托以传”。陈容创作过多幅关于龙的佳作,有《墨龙图卷》《十龙图卷》《五龙图卷》《龙云飞雾图》《九龙图卷》等。
《九龙图卷》是陈容的代表作,图绘九条巨龙在云雾苍间追逐嬉戏,形态各异,变化多端,或翻腾,或奔走,或搏斗,龙的眼神凌厉,身姿雄健。这一长卷整体张弛有度,饱含节奏,尽显“四海翻腾云水怒”的非凡气势。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号牧溪,也是南宋画家,他的《龙溪图》绘腾云驾雾飞龙一条,龙头高仰,龙鳞绘画细致清晰,与陈容笔下的龙形象有相似之处,气势凌人。
周璕是清代画家,以画墨龙著称。《九龙图册》是对陈容《九龙图卷》的模仿之作,整体以浓淡墨色晕染,笔力刚劲自由。九条蛟龙遨游于云天之间,巨龙怒目咆哮,眼神凌厉,气势逼人。细节上,龙须、龙爪等处详尽刻画。
龙,一种神秘的图腾,作为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影响深远,在陶瓷、玉器、漆器、建筑、砖画、壁画等各种材质上广泛出现,与古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密切融合在一起。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如今,我们通过文献与丰富的图像资料再赏了古人留下的龙的风貌,它们不仅见证着过去,也激励着现在的我们带着家国情怀走向未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