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专访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永远在路上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3-07-10

  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应妮)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7月16日在京举行。从4月中旬以来,古琴艺术、非遗数字化、器乐、非遗国际传播、古文物修复技艺、茶文化、书教育人、青年书法家、中国刺绣等九个论坛范畴下的专场陆续举办,获得广泛关注。

  作为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常月红日前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已于2019、2020年分别举行了两届。回顾发起这一论坛的初心,常月红表示,在非遗领域工作多年,他深感非遗的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传承方式、传承人的培养、以及非遗的当代价值的挖掘等。

  2019年,他推动成立了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期望通过构建一个专业、多元而包容的交流平台,汇聚理论研究者和一线传承人、年长学者和青年学生、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等多元群体。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正是在群策群力的支持下诞生。

  他指出,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协作。“理论研究者提供学术支撑,从学术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非遗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一线传承人是非遗的实践者,熟知非遗的传统规则,能够将非遗精髓从一代传给下一代,保持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他们的经验对非遗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年长学者和青年学生的交流则能够实现知识的连续性和更新,年长学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而青年学生则有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考,他们的交流能够推动非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参与非遗的传承发展,科技工作者可能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来保护和传播非遗,而文化工作者则可能通过艺术、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非遗。”

  “在这个论坛上,我们希望各方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享知识,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常月红说。

  常月红介绍,已经举办的九个专场,有宋代点茶传承人宋联可、“燕京八绝”金漆镶嵌大师万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立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晓英等非遗传承者及相关专家学者参与,从产学研方面形成全方位关注。

  在他看来,每个专场都产生了一些重要且有意义的成果。古琴艺术专场安排古琴演奏家李蓬蓬讲了一堂古琴教学大师课,同步直播,现场感强,生动活泼,专家从不同角度发言,让古琴艺术变得更加立体,是非遗传承传播模式新探索,更吸引了线下线上6000多琴友参与。李蓬蓬作为为中法两国领导人演奏古琴名曲“流水”的演奏家,让古琴艺术成为文化交流新使者。

  非遗数字化专场从数字中国战略高度探讨了数字化正赋能非遗,中国人民大学周晓英教授以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依托所做的非遗数字化价值研究,构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指标体系,对挖掘非遗的独特价值有重要意义。

  中国刺绣专场围绕刺绣在当代的定位做了深度探讨。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复研究员在总结地方各绣种的共性后提出了“中国刺绣”概念,每个地方绣种都离不开针、线、底料和中国设计,应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予以强化,以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非遗国际传播专场中展示了艺术中国总编许柏成带领团队策划摄制的《万象中国》中英文双语系列短纪录片,其在海内外平台同步推出,获得了超过8000万的点击和广泛好评,成为中国非遗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常月红坦言希望把论坛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交流平台。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传承人、实践者、志愿者、公众等加入到论坛中来,共同探讨和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