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眉县出土27件国宝级青铜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9-04
  西周诸王世系简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元年)———宣王———幽王

  其铭文记载了西周11代王的业绩,该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土铭文青铜器,对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见到这些青铜器,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欣喜若狂!”我省一位著名考古学家兴奋地说,随后他又自言自语道:“我手臭得很,不可能碰到这么好的东西。”他的表情就像遇到了一位梦寐以求的恋人,欣喜之中还带着几许不敢相信的神情。

  1月19日,宝鸡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几位农民在村边挖土时,一不小心,刨出了一个“天字号”的大新闻。27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带着两千多年前的尘土气息,被考古工作者带进了21世纪。据了解,中国西周史的很多重大问题及悬案有望在这些青铜器上找到答案。

  有关专家表示,这27件青铜器的出土不但创下了好几个之最,而且在中国考古史乃至中国史研究上都是一次重大的发现。

  半崖上挖出宝贝

  1月19日下午,杨家村村民王宁贤等5人在村北一砖场边的土崖挖土。王宁贤和王拉田、王明锁3人站在近十米高的土崖上用镢头挖,村民王勤宁和张勤辉两人则站在崖下装土。

  下午4时许,王拉田一镢头下去,一大块黄土被挖得滚下崖去,继而出现在3人面前的竟是一个土洞,3人惊讶不已!王拉田赶忙放下镢头,趴下来往土洞里张望,发现里面好像有啥东西,但看不清楚。

  王宁贤让王拉田和王明锁让开,再次向里望。这一望吓了他一大跳:借着微光,他发现洞内是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土窖,土窖内藏着大量的青铜器,还闪着幽幽的青光。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好像一直没有被人惊扰过一样。

  3人相互望了望,订下了一个“君子协定”:先不告诉崖下两人,以最快的速度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为了防止消息泄露,三人用土将土洞填好并对崖下两人说,我们马上回来,你们不要离开。

  在王宁贤家,他们通过114查号台查到了宝鸡市文物局电话。当时已是下班时间,市文物局值班室接到信息后,一边叮咛他们立即返回,保护好现场;一边通知眉县文化局局长赵兴海,立即组织人员尽快赶到现场。

  3位农民回到现场后,才将消息告诉了崖下两人。5人守在土洞四周,等待文物部门到来。

  18位农民护送宝贝“出洞”

  当晚8时许,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和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及眉县有关方面全部赶到了现场。经勘探,被挖开的土窖直径约1.8米、宽约1.4米、高约1米,顶多能塞进去两个人。土窖壁上有明显的镢头挖掘留下的痕迹,土窖顶部土质较松。

  当时天色已晚,天气寒冷,有近百名群众围观,情况十分紧急。经商议决定,由宝鸡市文物局、眉县文化局和县文化馆立即对窖藏进行抢救性清理。共发现青铜器27件,计有铜鼎12件、铜鬲9件、铜壶2件,盘、匜、盉、盂各1件,且件件器物有铭文,其中最大的一件铜鼎高58厘米,口径45厘米。

  马家镇及杨家村此时也已派专人协助文物部门工作。因土窖距地面十多米高,要想将这些无价之宝毫发无损地运到地面,必须特别小心。在现场负责人的指挥下,村民们搬来梯子放在土窖下,18名村民依次站在梯子上,每拿出一件文物,大家便将它传运下来。

  深夜11时许,清理工作终于结束。这批文物在民警的护送下运抵眉县入库封存。眉县县委副书记马效全闻讯后立即前去探望国宝,并指示一定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铭文记载有11代周王的业绩

  20日上午,省文物局3位在家的局长、副局长带领省考古所专家赶到现场,查看出土青铜器和出土现场,并对这批青铜器进行初步论证和研究。宝鸡市主要领导也随后赶到眉县。

  由于此事事关重大,省文物局立即将这一消息上报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

  据悉,这批青铜器距今约2700多年,不少可谓“国宝级”。它们组合完整,礼器、酒器、水器、食器齐备;形体硕大,造型精美,纹饰繁缛。

  27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其中一件三足附耳盘上的铭文竟长达350余字,追述了周文王至周厉王11代周王的业绩和对一个来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册封。

  这件三足附耳盘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还要长60余字,其价值难以限量。而在此前,“史墙盘”一直是建国以来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件,被认为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据悉,这次发现的铭文将西周王朝除幽王以外的诸王一一列出(共11王),这与司马迁《史记》所表述的完全一致,而且铭文中还发现了“周孝王”(以前其名号只是史书中出现过,但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从来没有发现)的记载,为“周孝王”正了名,这些充分印证了《史记》对周王朝诸王名号的记载十分正确。

  有助于破解西周诸王

  时代划分之谜

  夏商周三代,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我们经常说5000年的中华文明,可是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都向前推不到5000年。有关夏商周三代的时期划分和具体纪年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哥德巴赫猜想”。为此,国家专门实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其中西周诸王的时代划分就是该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据了解,有关西周诸王的时代划分,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西周的资料少、实物少。西周诸王的时代划分不能确定,也使很多历史之谜无法破解,如著名的国人暴动事件发生后的“共和”政权之谜等。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由于专权和暴政,被国人驱逐,史称“国人暴动”。但由于文献记载很少,“共和”到底是什么状况至今一直存在争论。

  “共和”是不是一个王的名号,如果是,那他又是什么王?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根本不存在“共和”这个政权时代,提出它应是周宣王的一种纪年方式,但是有关周宣王的纪年又存在着不少争论。

  专家初步推断,杨家村这批青铜器大约铸造于西周晚期,其中有两件高年(指铭文记载的时间比较长)青铜器具备年、月、干支与月相(指对月亮样子的描述,如上弦月、下弦月等)四要素,是西周纪年青铜器年份最大的(四十三年和四十二年),这令专家兴奋不已。据了解,这批青铜器的铭文总数在2000字左右,非常罕见。

  它们的出土为破解周王时代划分之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研究西周历史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专家表示,眉县杨家村青铜窖藏的发现,是继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1976年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大批西周青铜器之后,我省乃至全国西周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土铭文青铜器。据悉,我省、宝鸡市和眉县有关方面已决定组成联合考古队,准备对杨家村地区进行发掘。


摘自:【华商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