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味越来越浓 市民感受文物收藏乐趣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9-02]
“要说广州这些年在文物收藏方面最大的变化,那就是以前都想把东西卖出去,现在是四处搜罗着把东西买进来。”越秀区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刘坚女士对记者说。
从“卖传家宝”到“买宝传家”
以前大多广州人不知道文物的价值,也乐意用自家这些已经传了好几代的老玩意儿换些现钱。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物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的都是“涉外交易”,不会讲粤语的“鬼佬”和不会说外语的小贩用纸笔和手势讨价还价的镜头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景观,而本地人来的并不多。“收藏要的是眼力、精力和财力,如果三餐不继哪里玩得起这个?”一位文物专家说。
从1995年开始,这种状况开始改变。广州人口袋里的闲钱多了,不少人开始把眼光投向收藏。除了想给自己的家里添几件娱情悦目又具文化内涵的藏品,一些人更是看中了文物的升值潜力,把它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而过去作为文物贩子“后院”的白云、黄埔、天河等区,现在却成了文物市场的大买主,当地农民都愿意花大价钱买回自己中意的藏品。
轻轻松松自己办个画展
除了“藏宝”,原本内敛的广州人越来越乐于展示自己的“文化产品”。十多年前,办个个人画展是许多专业画家的理想,是“天大的事情”。许多很有名气的画家,一生也办不了几个画展。但是现在的广州,各大博物馆隔三岔五就有个人画展隆重开张。据统计,开馆5年的广东美术馆,个人申请的展览足足占去每年展览总数的两成。
据了解,现在如果纯粹以私人名义到博物馆租个场地办画展,每天的费用在2000~5000元左右,“一方面很多个人画家出得起这笔钱,另一方面如果拉到企业的赞助,那经费就更不是问题。”广州艺博院的副院长李卓祺告诉记者。
“传家之宝”呼唤私人博物馆
个人画展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势态,使原来“曲高和寡”的文化逐渐走向平常化和多元化,要办个画展再不是什么新鲜事。
民间藏家的介入极大地扩大了文物和艺术品市场。从1987年~1992年间,中国文物外流最厉害。而近五年来,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回流”。现在广州各家博物馆的个展中经常可以见到不少很棒的展品,往往是从国外买回来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国内的不少藏家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国内出的价往往比国外还高”,二是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出国游等让广州人有机会到国外的文物和艺术品市场上选择自己心仪的古董。
随着私人藏品的丰富,近年来广州民间逐渐冒出很多颇具规模的个人“收藏斋”。据悉,有关部门正拟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单位、行业和民间依法筹建富有广州特色的民间博物馆,纳入博物馆专业规模管理。
记者手记
五年来,腰包鼓起来的广州人,越来越舍得把钱投进文化消费。“文化从政府行为逐渐过渡为民间行为,这是广州文化近年最明显的变化之一。”而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集藏和展示、交易是其中最突出的体现。
摘自:北京嘉德在线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