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戏剧市场与名角儿效应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8-25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戏剧作品被一味强调其“喉舌”作用,专用于高台教化,其重要的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却长期未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开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新的“约定俗成”,似乎戏剧就是专司教化职能的。在经历了“文革”的极左政治压力后,在对外开放带来的文化观念巨大转变后的今天,戏剧市场的低迷和戏剧观众的走失都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成为了一种无情无奈的必然。本世纪的最后10年,以“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为龙头,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加大了以抓创作为主要代表的推动戏剧精品生产的力度,这对于促进戏剧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战略部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虽然观众由于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环境不同等,决定了自身的文化品格,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倾向,对戏剧作品的感知和爱好就必然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欢迎“名角儿”。

  事实证明,凡注重‘名角儿”效应,就会获得相应的戏剧演出市场。凡是一批接一批、一代传一代地培养和推出“名角儿”,社会有相对应的一批接一批、一代传一代的观众,剧种就会有阶段衔阶段,年代承年代的相对繁荣。在这方面,我们很容易就举出如浙江、上海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广东的粤剧等一些剧种的例子。相对于一些日趋衰落的剧种,越剧和黄梅戏等剧种不仅数代不衰,演出市场艺术已经拓展至全国乃至海外。应该说,这其中由于当地各级政府文化官员们矢志不移地打“名牌地”推“名角儿”,有计划、有措施、有投资地培养、包装、宣传、激励“名角儿”,十分地注重“名角儿效应”,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真正具有文化战略眼光的。

  毫无疑问,戏剧期待着和呼唤着传世之精品。但首先,精品与市场客观上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事实上,我们很难去估计和判断市场上今天欢迎什么样的剧目,明天又会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但是,培养观众喜爱的“名角地”却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其次,欲进入市场,甚至欲成为精品本身,也依赖于优秀的演员,依赖于能成为“名角儿”的演员,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创造精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优秀演员的过程,下一步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帮助他(她)们从优秀演员走向“名角儿”,因为大量的剧作对社会来说只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名角儿”,当能风云一世,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一代观众的偶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留下了演员,才能留住剧目,不少剧种的传世之作,包括特技绝活儿,都是从有了优秀的演员才形成,更是有了优秀演员才传承下来的。

  “名角儿”是需要天赋的,这种天赋既表现为天生的条件,也表现在天生的爱好,视“戏”如命般的事业心,但更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发现、培养、扶持、宣传。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像关注“明星”一样地关注‘名角儿”,像包装歌星一样地包装“名角儿”,从而真正有力地推动戏剧市场的繁荣。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