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传承皮影技艺 展非遗魅力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2-03-05


  “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准报国’四字以坚定心志……”走进青海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东峡镇杏花庄村,方言唱腔引人注目。村广场白色幕布上,皮影戏《岳母刺字》正上演着精彩桥段。

  “好,好,好!”阵阵鼓声和台下喝彩声夹在一起,让这个小山村热闹非凡。

  幕布后,60岁的河湟皮影戏青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靳永红双手“把玩”着皮影角色,面部表情也随唱词变化,仿佛身临其境。

  靳永红出生的大通县,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因皮影、刺绣和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曾两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家中世代以皮影戏为业的靳永红,从小就对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一有演出,他就紧随其后学习,久而久之便掌握了一些基础,后又跟着村里老艺人学习。

  演皮影戏,首先要雕刻“影人”。“制作皮影的原料要用牛皮,小时候买一张皮要30多元(人民币),家里负担不起,就用雨鞋的纸盒学习雕刻,但纸板不像牛皮柔软,下刀程度和深浅不好掌握。”靳永红说。

  但靳永红没放弃,夜以继日地练习基本功,指尖起血泡、腰酸脖子疼是常有的事。父亲看到靳永红如此喜爱,买来一张牛皮让他练习雕刻。“皮影也是工艺品,要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等十几道工序。”靳永红说,制作一个“影人”,要刻画上千刀,快则半个月,慢则一个月。人物造型由10几个部件组成,有时一个小小的钉缝得来回调十几遍。

  雕刻技艺“过关后”,靳永红开始练唱功和操耍技巧,“青海皮影要用方言唱,很少有文字剧本,全凭口头传承。一场演出少则2个小时,除了手上操纵多个皮影,嘴上还要说、念、打、唱等。”

  多年的磨炼、实践,靳永红的技艺日益成熟,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常常被邀请到各地演皮影戏。

  多年来,靳永红还累计创作皮影作品上万余件,有人物、龙凤禽兽、花鸟树虫、山石门景等。为挑战自己,靳永红精刻《文成公主入藏》(片段),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一内容。

  精致的皮影制品也凭借政府搭线展出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国家。

  “以前村里文娱活动少,看皮影戏人很多,现在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意创新设计,例如雕刻有关建党100周年系列皮影、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等。”靳永红说。

  在靳永红看来,皮影戏传承人下一代们也并非难寻,“儿子传承了这项技艺。前几年自己又在村上开设工作室,招收徒弟传授技艺。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中,作为受聘指导教师给学生教授技艺,大家学习的热情都很高。”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