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作家山西长治采风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1-06-08]
8日,为期一周的“第六届著名作家看山西”活动落幕。其间,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为团长的13名作家采风团,用文化的视角深入长治市的太行山脉、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三里湾、岳家寨等地体验考察,对于所见所闻,作家们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与壮美太行的“对话与思考”
长治市既有太行山大峡谷、中太行等壮美山川,也有浊漳河、清漳河、沁河等柔美流水,是八百里太行的最美地段。为感受山水太行之精华,作家采风团一行走进八泉峡、通天峡,与壮美太行进行零距离“对话与思考”。
《当代》杂志编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未被美景吸引,却被“人和科技改变偏远山村命运的力量”震撼。
八泉峡景区周边的村庄距离县城较远,以前封闭、贫困,如今却因为景区开发、交通便利等优势逐渐富裕起来。石一枫认为:“景区内游客借助索道、绝壁电梯等科技力量,可轻松地翻山越岭和往返绝壁顶末,畅游太行山水。由此可见依靠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就能让一个偏僻山村的生活完全发生改变,这种时代带给人的变化让我感慨。”
通过游山玩水而寻求创作灵感的赵晏彪,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原副主编。他认为,作家的初心应是“读书、写作、走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刺激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只埋头写作会让灵感枯竭。“现在的我离开城市那座钢铁森林,回归大自然,视觉开阔,心情舒畅,思维就变得活跃,写作时将体验生活的场景融入文字,作品才会鲜活有思想,才能打动人。”赵晏彪说。
体验乡村风土情之感悟
作家采风团在感知三里湾、李峪村、王家庄等乡村风土人情之际,三里湾村“赵树理住所”的故事让赵晏彪感触颇多。
三里湾村原名川底村。1952年,著名作家赵树理在这里长期体验生活,写下了中国第一部反映农业生产合作进程的长篇小说《三里湾》,由此,川底更名为三里湾村。
在三里湾村,采风团一行参观赵树理曾经生活与创作时的农家小院“赵树理住所”,赵树理曾经用来创作的小屋、屋内炕上的一张小桌子以及桌上的香烟等,吸引作家们纷纷围观。
此情此景,让赵晏彪十分感慨。“赵树理在三里湾村生活两年,通过深入了解村民生活并共同劳作寻找素材,由此创作了《三里湾》,”赵晏彪说,赵树理的故事提醒作家们要深入生活、扎根民众,不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提炼出好的故事,才能让作品拥有生命力。
在太行山海拔1350米之处,名叫岳家寨的小村庄整体处于山体断层平台之上,有“太行空中村”和“世外桃源”之称。曾经的这里,闭塞、贫穷;如今,依靠村内的石板房、石头路、石墙、石街等独特的民风、民俗发展旅游业,使一个偏远小山村发展成为享誉太行的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于数年前来过岳家寨、并著有《暮投石壕村》文章的王剑冰,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回忆称,当时临近黄昏住进老乡家里,跟现在住的民宿不一样,那时候条件有限,洗漱、上卫生间都得去室外,“如今的岳家寨条件完备并发展旅游,可能更适合城市的人来这里走一走、转一转。虽然这里开发旅游很不错,但作为作家,我可能更喜欢那个原始的岳家寨。”
追寻红色足迹感受红色力量
活动期间,“第六届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团一行走进红色太行圣地长治,先后前往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等地感受红色力量。
一直想探访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的叶辛,终于如愿以偿。在旧址处,叶辛认真地看过院内每一间房,也询问了讲解员许多问题。“此次采风行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太行山的文化,在我看来,太行山现在最主要的文化就是以八路军总部旧址所在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叶辛说,长治市的红色文化非常有历史意义,非常有必要向全国民众宣传。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潜伏》《深谋》作者龙一对追寻红色足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龙一认为,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黄崖洞兵工厂等就是在展示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抗战方法、抗战精神,以及在困难时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创造性精神,这种精神支撑广大民众坚持下来,并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所以说新中国是一步一步走来的,而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
在感受红色力量之余,龙一有着自己的反思。龙一说:“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就更不能忽略和忘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我们要把财富和智慧用到有用的地方,不要形成奢靡之风,这就是我们重找红色记忆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著名作家看山西”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一个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活动以期用文学的方式推动山西文旅事业的发展。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