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李耘燕巴蜀石窟绘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1-05-16


  80年代,我第一次去四川,就被大足宝顶的佛教石刻深深震撼:那不大的山坳中,密集地布满了彩绘的石刻佛像。从造像到敷彩无不给人以饱满和生动逼人的印象。相比北方石窟的古朴、恢宏和素净,大足的石刻更有南方的灵秀与世俗的生动。

  初见李耘燕的石窟绘画,觉得恍若梦回大足,重新找回那初次见到的震撼和感动。但,细细端详,却发现它又不是我某一次见到的大足石刻,而是两次亲见、乃至多次在梦中萦绕的印象。原来,她貌似写生的石窟绘画却是深深铭刻了时光的印记,纪录了巴蜀石窟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之后留给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

  大足石刻始于唐而盛于两宋。在宋代,中原已无大型石窟建造,石窟艺术的繁荣转移到了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大足石刻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杰出作品,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它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精美的雕刻技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化风格而闻名于世。作为我们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们古老传统的文化积淀,也铭刻着千年历史的沧桑,它的厚重、丰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也给予艺术家李耘燕丰富的创作灵感。

  李耘燕对巴蜀佛教石窟艺术的关注经历了将近十多年的时间。她的石窟艺术作品开始于在大足石窟中的写生。2006年至2010年几年间的作品中,我们更多的看到她实地写生留下的生动记忆——佛像在石窟中的庄严气象。最初她用油画描绘石刻佛像,经过探索,她发现:坦培拉这种古老的技法更适合表现着色的石窟,因为历经千年,岁月已经让着色的佛像和窟壁氧化、风化和剥脱而变得斑斑驳驳,千年岁月的磨砺将那些原来鲜艳的色彩褪去了锐利的色度和艳丽,变得更为温润、雅致、浑厚、含蓄,而坦培拉能真实地纪录这种的感觉,画出丰富的色层而体现斑驳久远的沧桑感。

  创作于2010年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以生动的现场感而打动着观众:在淡雅的土红色背景中,骑着瑞兽的菩萨像逐渐从班驳的石壁中显现。朦胧的画面营造出薄雾一般的感觉,似乎是我们穿过千年的岁月看到这两位佛教的护法菩萨在缓缓向我们走来,带着佛的博大的慈悲和精神力量接近我们的心灵。在她的画中,原是雕塑的物质感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精神性。

  同年创作的《圆融之境——华严三圣》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佛法的精神:“华严三圣”来自《华严经》所描述的毗卢遮那佛和文殊和普贤菩萨,整个华藏世界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显现:庄严神妙、尽善尽美的佛国净土。毗卢遮那佛就是这世界本身;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以及以菩提以修诸行而“顿入佛地”的思想。毗卢遮那佛和文殊和普贤两位助手构成这一庞大世界的最高主宰,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也可以说是他的化身和显现。文殊表智德、证德、慧德、能信,普贤表理德、行德、定德、所信;理智相即,行证相应,定慧不二,能所相融,便是毗卢遮那佛。艺术家向我们传达了她在石窟中体验到的强烈的精神震撼,传神地描绘了三圣那妙目微张、面沉似水、似喜似悲的微妙神情。面对着画面,观众仿佛是面对慈悲的导师,聆听着博大精神的佛法和人生领悟。他们是佛法的化身,也是古老文明传统的象征和承载。他们穿越了千年时光,见证了岁月的沧海桑田。在他们面前,时光不再是阻隔,我们的灵魂又一次听到了传统久远的呼唤。

  为了刻画石窟的色彩斑驳和矿物质颜料历久犹存的视觉效果,李耘燕在油画和坦培拉技法中作了长期的探索。以她在中央美术学院几番进修、在美院油画系高研班学习的坚实的写实基础,以她顽强不息的精神,长期在石窟现场写生和创作。

  多年的写生与反复观察和实验,她的石窟绘画艺术经历了从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比如,2007年的《观音》(六条屏)以其高超的写实技巧生动地纪录了历经千年的古代佛教造像那古朴的造型、斑驳的色彩和厚重的雕塑质感;2010年的《观音》(四条屏)中,我们看到雕塑的质感消融在绘画的空间感中,雕塑形体的硬变轮廓消融在朦胧的光线与色彩中,画面的色调从斑驳变为柔和与游移,更具动感与氛围感;在2011年的《和·合——十菩萨》中,佛像的刻画更是具有了一种水墨画一般的流动感,明确的线条消失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光影变化下隐约可见的色彩斑斓。细部的刻画更是具有了水墨画的薄而透明的效果,艺术家采用了长长的笔触和经过稀释的颜色,轻松地捕捉了微弱光线下佛像所呈现的生动而迷人的风韵,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凝固的石刻造像,而是灵动的生命。至此,她的石窟绘画已经不再只是佛像的写生艺术,而是在逐渐形成了更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如果说,她最初的石窟绘画是虔诚地再现了佛教石窟的雕塑感,以恢宏的气势向我们展现了“移动的石窟”,那么近期的绘画则更强调绘画的场域和氛围,更多地展示出石窟在她心中的投射,交织着更为丰富的精神震撼和心灵感动!

  去年,李耘燕开始尝试用漆画的形式来表现石窟艺术。漆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经过了几千年探索与沉淀。漆画技术中的嵌、引、撒、罩、磨等特殊手段,再加上艺术家的的油画技巧和艺术经验,她用这种古老技术创作出的石窟绘画具有既古朴又璀璨、既沉着又斑斓的画面效果。2012年的圆觉洞漆画《清气杳然》和《秋水无痕》在暗淡的背景中,如玉石般晶莹的佛像通体闪光,那光芒透彻又浑厚,饱满而不张扬,它似乎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之光,一种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希望!

  佛家认为:众生平等,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佛即自我觉悟的人。而佛教的永恒价值正是在人生的种种苦难中普渡众生、唤起人们心中的佛性,使我们在人生的磨难中领悟真理。因此,佛教文化构成了我们华夏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认识李耘燕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么多年以来,她从一个充满热情的学生到大学教师,身份几经变化,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作为一个活跃在四川的艺术家,她更是背负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弘扬传统文化,向世人展现巴蜀佛教石窟艺术的精神内涵。在创作中,她怀着朝圣者的虔诚描绘着这些古老而辉煌的艺术作品,从古老的传统中领略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文明的精髓,而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朝圣中逐渐形成。

  巴蜀佛教石窟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已经流传了千年的石窟在工业化社会中的存在弥足珍贵,在这个无处不存在空气污染的世界存在也是充满艰辛。90年代,我第二次去大足时,却见佛像的表面较之十年前色彩暗淡和班驳了许多!短短的十年间,也许大工业时代的空气污染带给石窟的破坏却相当于农业社会的百年!这一严酷的现实令我们每一个人心痛和无奈,而艺术家李耘燕却以她半生的努力来纪录和描绘这些在时光中逐渐消逝的宝贵财富,使它们的光辉重现于画布,用她的生命来纪录永恒。任何有形的物质生命都是有限的,都难逃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而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却是永恒的。李耘燕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她逼真地描绘了巴蜀石窟,而是在于她生动地传达了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