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转型时刻关键 翡翠行业路在何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10-14




  经过十年的飞速发展与五年的低迷困顿,如今的翡翠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洗牌的关键时刻。十多年前,靠政策红利、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所赢得的行业盛景,在我们可见的未来,恐怕已难以重现。时过境迁,如今的翡翠行业正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挑战。

  撰文/郭涌泉 编辑/Kayla 版式设计/蔺文维题图/植福缘创新翡翠作品《五福迎春》:以古董点翠搭配K金镂雕福蝶,下缀的阳绿翡翠三荚豆,还可拆分为耳坠佩戴。 图片/植福缘


  翡翠“黄金十年”根源简析

  在翡翠行业,很多人都很怀念2003-2012年间的行业盛景——原石拍卖价格屡创新高,零售价格日新月异,大量游资涌入翡翠行业,商家有货不愁卖。遗憾的是,那段得益于经济发展、政策引导、文化需求、社会变化、舆论导向等因素而成就的百年盛况,已成为难以复制的历史。

  从宏观上来看,彼时的行业盛景得益于下列影响:

  1。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正值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时期,国民对未来充满信心。超发的货币产生通胀压力,多余的资金让投资者急于寻找投资、消费的渠道,房地产、奢侈品消费等领域都得以快速发展。

  2。行业发展处于成长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珠宝消费断层后,普通消费者眼中的翡翠仿佛蒙着一层神秘面纱,渴望拥有的消费欲望催生了市场热度。

  3。国民文化需求的转变。经济发展使得国民从吃好穿好的物质诉求转向精神层面,收藏成为热门,翡翠珠宝作为入门级的艺术文化产品受到青睐。

  在微观层面:

  1。供需不平衡。翡翠的原产地不在中国,供给受到很多牵制。有限的原材料进入中国后,难以满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翡翠价格在增长高峰期,每月涨幅达30-40%,涨幅再次影响国民预期,贪欲让其价格出现持续的非理性高涨。

  2。投资盲从。高利润引来各路投资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赌石曾一度引发投资热潮。许多抱着保值增值目的盲目投资的消费者,却苦于行业缺乏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以及时变现退出,至今尚有不少投资客手中仍积压着大量原料或成品。据报道,近五年从业者大量退出,仅瑞丽一地就减少5-10万人。

  3。舆论误导。翡翠行业的环节太多,信息严重不对称,不够深入和全面的媒体报道误导投资客以为这是一个暴利行业。结果是,不少人慕名而来又铩羽而去。

  4。消费者缺乏专业的翡翠知识。许多消费者对于翡翠的了解极为有限,多是道听途说后,随大流消费。

  总言之,促成翡翠行业黄金十年的非理性因素太多。如今,时间已戳破了投资、投机、哄抬所造成的“泡沫现象”,让市场渐渐恢复理性。昔日盛景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怕是难以再现。

  当前翡翠行业现状

  显而易见,当前翡翠市场总体是萎缩的。不管是原料、成品,还是从业者与销售额。2017年的行业白皮书上显示的数据是减少了60%。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行业自身的因素:

  宏观层面的原因:

  1。成品骤减。行市见跌,缅甸政府控制原料出口,导致原料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有限的原料经过投标,只有20%流入市场制成成品,其他则继续在内部流通,造成“内热外冷”:行内看起来一片火热,其实是都忙着炒原料,市场上流通的成品则越来越少。

  2。利润扁平化。近年来,从原料批发到终端市场的若干层级被逐一打通,利润也随之被压缩。尤其是近年来,电商、微商、直播等新兴销售方式的运用,对传统市场冲击不小,导致利润进一步变薄。

  3。行业诚信流失。曾经以良好信用而立命的翡翠行业,如今也人心不古。广州、云南、北京相继出现了多起借货跑路事件,个别从业者出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与此同时,市场的不景气也让许多从业者开始亏本甩卖旧货,行业内价格体系很乱。畸形的竞争行为层出不穷,有人撬客户,有人弄虚作假,还有人恶意诋毁同行,造成许多内耗。这些失信行为使行业内的借货互动明显减少,信用体系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4。创新动力也不足。翡翠产品受原料限制,难以成为标准化产品,因而少有人申请外观专利,导致原创产品得不到保护,从业者创新动力不足。其中,新销售渠道能力弱:一方面是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限,适应新销售渠道的能力较弱,跟不上时代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变化太快,从电商到微商到直播,窗口期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创新的成本太高。模式方面,市场上大多商家选择上下游抱团取暖、分摊风险的合作模式,创新需要全体参与,沟通成本太高。

  在微观层面:

  1。缺乏用户思维:许多翡翠从业者都是手工艺人出身,师徒相传,销售观念陈旧,缺乏用户思维,商业素养偏低,存在消费者需求与现有货品类型脱节的现象。

  2。热销品种变化:高货基本停滞,原本多作为投资及送礼需求的百万价位翡翠,如今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小价位的颜色货相对热销,装饰性刚需持续但明显减少。在利益驱动下,市场出现了许多投机取巧的方法,如用“薄水货”“永楚料”来冒充高货。没有颜色的翡翠现在基本处于销售冷门。

  3。消费主力发生了变化:一是消费者审美疲劳。喜爱翡翠的人群基本已满足了需求,没有创新产品来刺激他们产生新的购买欲望;二是消费主力和渠道变了。经过了五年的市场低迷之后,消费者主力、审美需求已发生不小变化,消费的渠道和方式也随之在变化。

  翡翠行业路在何方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经济将面临一段长期的“L形”发展趋势,将经历结构性调整,期间,处于窗口期的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竞争激烈;有些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则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危机。

  翡翠行业属于“慢热快冷”的行业。也就是说,在经济繁荣之后,才轮到翡翠发力;而在经济衰落之前,又是最先被抑制的消费之一。翡翠行业又是一个跨国家、跨产业链、跨文化,原料和消费分开的多市场结构的非市场化行业。诸多原因,都决定了翡翠未来几年内的发展基调为:温和萎缩。

  未来,我们会遇到什么,又需要做些什么?

  宏观方面:

  1。信息体系建设。信息不对称是翡翠行业最大的旧特质,建立对称的信息平台以及可信赖的商家信誉体系之后,消费者会更加放心地购买收藏。成品拍卖市场和翡翠二级市场的完善,高货信息体系和档案的建立,则会分别促进装饰类翡翠及投资类翡翠的交易。

  2。产业链整合。翡翠的产业链长且复杂。原料拍卖、半成品及雕刻加工分别在缅甸和国内多个市场,成品批发主要集中在广东几个市场,零售百花齐放。每个市场的存在目标不一样,所处的政策环境不一样,来自供货国、加工国、消费国的影响因素变化莫测。未来,翡翠行业需设法缩短产业链,比如在国内建立跨国界的翡翠免税原料及加工区等,这样才能减少来自外部市场的影响,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税收体系。希望当前的翡翠税收体系,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得以完善。税收体系的完善程度,能直接影响到资本对翡翠行业的参与度,对行业的发展甚为重要。

  4。做大行业蛋糕。想让翡翠市场不再萎缩,需要做大行业蛋糕,比如在较大范围内推广美学教育,注重文化内涵的整合;鼓励和保护商家创新,引导和帮助商家对接消费升级的时代步伐,从产品、渠道、模式、服务方面进行创新;规范投标制度,减少半成品炒作,鼓励成品创作流通,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和支持。

  在微观方面,从业者可以:

  1转变观念。翡翠从业者必须面对市场变化:(1)低利润时代已经到来,只有脚踏实地,把生意做实做细,才有生存机会。(2)要有用户思维,从客户角度思考产品设计开发,做好客户体验和售后服务。(3)要提高审美水平,创造产品的美感。(4)要注重库存管理,提高现金周转周期。(5)要重视品牌建设,把信誉建设作为企业战略实施。(6)翡翠销售渠道碎片化将会是未来趋势,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创造符合新的消费主力的多样化销售渠道和形式将是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2回归产品。市场越是变化,产品就越为重要。市场同质化严重时,翡翠的珠宝化、个性化、艺术化趋势将更明显,创造适销对路的刚需产品是商家持续成长的动力,婚嫁、信仰、感恩等刚需将促成市场可持续的消费需求。

  3主动创新。基于商家现有资源进行主动创新,从模式、渠道、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整合创新。未来翡翠将会呈现结构性冷热不均现象,这要求商家能找准切入点,紧跟市场节奏,善于运用3D等新技术和工具,创新工艺和款式,才能跟上市场步伐。比如个性化定制、微分销、IP授权经营、珠宝共享、网红明星跨界合作、个人设计师品牌、私人工作室、直播、网店等新兴业态的变化就需要从业者及时创新调整和跟进。

  4客户深耕。一是商家需要做好做深现有市场,把服务放在第一位,维护好重要客户,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客户。二是分清投资消费、装饰消费、送礼消费及宗教心灵消费之间的需求差异,针对不同市场推出服务,并深入地创造挖掘需求。

  5。创建核心优势。面向未来,培育能量。核心优势的建立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比如工艺优势、渠道优势、模式优势等。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将走得更远。

  综上所述,翡翠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前景还尚待开拓。放在中国8000年玉文化的背景下,翡翠是传统的行业;着眼现在消费者的需求,翡翠又是具有无限创新空间的文创产品。如何巧妙利用翡翠的文化背景,发掘创造消费者的审美、送礼、转运、收藏、投资等多方面的需求,是一件值得所有从业者去深度思考的工作。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