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展讯

中国蒙绣:针为笔 线为墨 勾勒一幅文化传承长卷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08-04



“中国手工刺绣是‘一带一路’人文相交、民心相通的独特纽带,又是一张独特的‘文化自信’名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在首届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上如是说道。

  8月1日—2日,“奋斗逐梦·绣美山河”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举办,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及京绣、鲁绣等17个绣种争奇斗艳。其中,作为“东道主”的蒙绣(蒙古族刺绣)颇受关注。


  蒙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不但在软面料上绣花,还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在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中,蒙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承长卷。2008年,蒙绣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65岁的敖特根其其格是蒙绣技艺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但聊到蒙绣却滔滔不绝:“蒙绣针法粗犷匀称、色彩对比鲜明,主要展示草原、马背、游牧交相辉映的风格,每一针都体现着草原人民勤劳质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在兴安盟科尔沁草原深处有很多巧手绣娘,敖特根其其格每年都会走进牧区开展蒙绣技艺培训。“一年开展两三次,每次能有五六十人参加。”敖特根其其格说,“从2016年我成为非遗传承人,到现在已经带出近500名蒙绣学生。”

  “蒙绣是蒙古族文化最美的灵魂,我就想把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敖特根其其格说。

  包正月是敖特根其其格的侄女,她不仅自己有一手好绣工,她7岁的小孙女白阿苏茹也已经有2年的“绣龄”。

  “内蒙古手工刺绣历史悠久,却一度被世人遗忘,历经百年沧桑的蒙古族刺绣从宫廷走向民间。如今,分散各地的草原绣娘走到一起,重拾技艺,从十几岁的少女到耄耋之年的阿妈,个个成为守护者,人人堪当传承人。”白玉刚说。


  近几年,随着中国手工刺绣艺术融入国际时尚潮流,蒙绣也从草原走来,绽放在国际舞台上。

  资料显示,2018年,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品陆续亮相巴黎服装服饰采购展、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时尚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介绍道,截至目前,在中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各种绣艺达30余项。从开放发展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当前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