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 布面油画 1985年
“每遇到这些竹林和竹海,我总特别喜爱在其浓荫里留恋,细细欣赏那扶疏的枝叶和茁壮的春笋。”
——吴冠中《闲话画竹》
吴冠中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李超士、常书鸿、关良、潘天寿等大家。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1947年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政府授予的金勋章,2002年获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3年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台湾历史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处举办个人画展,国内外出版文集近百种。
吴冠中画竹:“不择手段”表现竹林之新貌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宜兴盛产毛竹,竹海纵横八百里,素有“华东第一竹海”之称。“竹映粉墙认家乡”,吴冠中钟情于画竹,也曾大量临过文与可和郑板桥的墨竹,可是吴冠中并不满足于“竹干用大篆,竹枝用草书,竹叶用颜鲁公撇法”这种古人画竹的程式。在他看来,“画竹之近影或特写,古人中不乏出色之作,石涛,倪瓒及虚谷等之竹都各有独特清新的感受。但历代表现竹林的画面不多,精彩的更是少见,大都只是重复地排列许多个体之竹,一味用单调的加法,缺乏厚度与深度。竹加竹并不等于竹林,程式化的画竹方式根本不适应表现竹林的整体风貌。”
吴冠中在竹林中写生
吴冠中认可古代画家在竹之身段体形中认识了其美的构成条件和因素,并创造了半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认为他们对竹林的全貌之美未能细加分析,或进一步抽出其中形式美的条件和因素来。如何表现竹林之全貌与新貌,是吴冠中要突破的界线。
“我用油画来画竹林,竭力想表现那浓郁、蓬松、随风摇曳的竹林风貌,以及那干枝交错、春笋密密的林间世界。”
——吴冠中《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
吴冠中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用油画表现竹林。过程中疑惑懊恼,却一直坚持探索如何用油画画好竹林全貌。他曾以为,“竹林色彩单一青绿,不易于发挥油彩的斑斓之特长;竹林袅娜摇曳,风韵悠悠,似乎又不宜发挥油画粗犷之特色。”却又在实践中自我推翻这一论断,“那一色青绿之中其实并非单一的青绿,其间色调的递变极为微妙而含蓄,还真需利用油彩的明度与色相之丰富才足以对付;谁说油画只限于表现明确的体面呢?技法无定规,表现中的不择手段,正是择一切手段……”
漓江竹林 木板油彩 1977年
在不断实践与摸索“以油画画竹”的过程,吴冠中渐渐体会到“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他说,“大自然永远在诱惑我们,启示我们,嘲笑我们的保守和固执偏见……竹海多半在山坡上,有时气势确如海涛,浪涛随风,声色俱全,声的节奏与形的节奏谱写出动人的篇章。”如何用绘画表现的形、光、色、体、面、质、量等条件,以表达物境的声势,而又如何在声势动人中加入绘画的肌理,以使之达到丰富的画面层次与韵味,吴冠中对此作了深入研究。
在《黄山竹林》读懂吴冠中的坚韧
1973年,吴冠中到黄山写生,路遇一片竹林,勾起了他的竹林情缘,于是创作了这一时期极难得油画佳作《黄山竹林》。
“土地不老,却改观了。原先,村前村后,前村后村都披覆着一丛丛浓密的竹园,绿荫深处透露出片片白墙,家家都隐伏在画图中。一场‘大跃进’,一次‘共产风’,竹园不见了,像撕掉了帘幕,一眼便能望见好多统统裸露着的村子。我童年时心目中那曲折、深远和神秘的故乡消失了……”
——吴冠中《水乡青草育童年》
吴冠中
黄山竹林
木板油画
61×46cm
1973年
签名:荼·七三,黄山竹林、七三年作、赠寿滨、吴冠中、北京、七三年(背面)
华艺国际25周年·2019春拍拍品
出版:?《吴冠中全集 · 第二卷》,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黄山竹林》虽然创作于1973年黄山写生之时,但画面中所描绘的竹林幽径、白墙黑瓦却是吴冠中心中的故乡模样。看似寻常风景,其中寄寓的是艺术家对童年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此时吴冠中刚刚度过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吴冠中被禁止绘画、写作和教学。1970年他与学院师生被集体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直到1972年才被允许节假日作画。1973年,吴冠中被委派创作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旋即全面恢复创作,长达六年的绘画禁令终于得以解除。由于物资匮乏,文革期间的吴冠中主要以农家柳条编成的粪筐做画架,小黑板改装的木板创作油画,人们戏称其为“粪筐画家”。尽管历尽艰辛,他对于艺术的热情依然不减,压抑己久的创作激情与灵感最终喷薄而出,成就了他20世纪70年代油画创作的黄金时期。
黄山竹林 局部
吴冠中的油画风景创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趋于成熟,1962年他发表于《美术》杂志的《谈风景画》一文中,便对风景画创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见解。吴冠中追求的是一种有意境的形式美感。他认为风景画要以创造意境为第一要义,“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的意境营造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摹写,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及画面情感需要来取景构成画面。所以他每画一幅画需要变化角度和地点,真实生动地捕捉物象的形式之美,再进行提炼组合。他的风景画既非刻板的写实再现,也不囿于绝对的形式主义,而是从容游转于两个层面,最终创造出理想的画面意境。
黄山竹林 局部
《黄山竹林》宁静清幽的意境中处处可见艺术家的用心营造。画面运用竹林的竖向布局和“微仰”的视角来拉伸整个纵向空间,突显出竹林直冲云霄、挺拔向上的生长态势。竹子的主干造型用灰绿突显,枝桠以细致、短促的横涂和刮痕来营造纤韧遒劲的效果,竹林密叶处,艺术家则用了意象化的处理方式,竹林近处细致勾勒星星点点几枝竹叶,远处的竹林更多运用抽象的笔触、不同明度的绿色来进行层次丰富的递变,呈现出竹叶婆娑、漫林浸透的效果。在绿色和褐色的主色调中点缀着白墙黑瓦、红衣蓝衫,画面右下角散落的几朵蓝花,别增画面意趣。竹林袅娜摇曳,小径曲折幽深,屋舍掩映其间,远处人影隐现,营造出一种清新安谧, 闲静幽远的意境。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曾题,“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中通外直、虚心劲节是君子的代名词。吴冠中画的竹林,除了寄寓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是其文革期间坚忍不拔生命力最好的写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