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九江女子黄绮华花了六年多的时间,用十字绣还原了一整幅《清明上河图》。这幅《清明上河图》长22米,宽0.8米,制作的时候一共开了200多根针,用绣线50多斤。由于色彩众多,造型复杂,她每天要花上8~9个小时,才能绣出手机那么大面积的刺绣。之所以如此专注于十字绣,她说是希望自己的儿女感受到自己的坚持与认真,让他们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昨日,记者亲身感受了一下这幅十字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因新居入伙 11年前爱上十字绣
《清明上河图》是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汴京繁荣的生活场景,而画中各色人物、牲畜、房屋等数量庞大,颜色各异,繁杂的刺绣过程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清明上河图原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而南海九江女子黄绮华的22米的刺绣作品,大约是原画作的4倍,用细腻的针法还原了图画栩栩如生的场景。
黄绮华今年52岁,是佛山南海九江下北人。她说,自己原来经营着一家蛋糕店,从2008年开始就爱上了十字绣。当时,她刚刚新居入伙,想要做一些东西放在家里点缀一下。自己画画不怎么样,那究竟可以放些什么东西呢?黄绮华的朋友喜欢十字绣,于是她开始向朋友学习。她用了4个多月,最终绣制出了自己第一幅巨型十字绣作品——牡丹花开。至今这幅“处女作”一直摆在她的大厅中间。
从绣出第一幅作品开始,黄绮华便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从此她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共绣出了45幅作品。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局部)
既向“最难”挑战 偶尔会随心而绣
技术逐渐成熟之后,她就想到要向高难度挑战。有朋友告诉她,《清明上河图》应该在十字绣来说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作品之一。2012年9月11日,黄绮华准备好材料,制作好了草稿,开始绣自己的第46幅作品。
黄绮华说,《清明上河图》的色彩众多,人物、牲畜、建筑交错,整幅刺绣一共开了200多根针,最复杂的细节要同时开50多针,用绣线超过50斤,不同颜色的针线80多种。由于下针太过复杂,每天只能绣手机那么大的面积。而在制作过程中长年用针,也使得她手上长出了一层薄茧。
按照一般的“均分法”,《清明上河图》可分为12段。黄绮华说,清明上河图第10段是她认为最难的一段。这一段描写的是拱廊桥附近人头涌动的热闹景象。里面有300多个人,形态不一。人多了,需要用到的色彩自然更多。另外,朱红的瓦顶看上去颜色很相似,但其实深浅有别,要做出立体感来,难度更大。光是这一段,她就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
除了忠实于原作之外,黄绮华还偶尔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上一些小细节。比如说,她喜欢红色的衣服,就会给其中一些人物换上红色或者粉色的衣服。
每天绣八九个小时 历经六年大功告成
黄绮华每天刺绣八九个小时,她究竟如何分配好她每天的时间?黄绮华说她有一儿一女,现在还要带孙子和做日常的家务。不过,她平时没有其他爱好,也不喜欢旅游,相对比较“宅”。每天早上6:30起床,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去喝茶,喝完茶大概早上10时,她就开始刺绣,一直到晚上9时多。“其实最重要的是兴趣,只要你觉得这个事情是最重要的,那么管理好你的时间,也显得并没有那么难了。”
黄绮华说,只要她平时一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去到她的工作间,拿起手中的针线开始刺绣,长期下来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经历了六年多时间后,最近她的作品终于大功告成了。“收针那一刻最开心,一个晚上都睡不着。”黄绮华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自己觉得做事应该有始有终,脚踏实地。“也能够让我的儿女知道妈妈的坚持与认真,有志者事竟成,我很快乐。”
作品大部分“只送不卖” 希望分享快乐
“至今我都不用戴老花眼镜,我觉得自己越绣越健康,越来越年轻。绣了十年都不觉得累。”她说,自己的作品大部分都送给了别人,只有少数的几幅留在了家中。她强调自己是“只送不卖”:“只要我觉得对方是真心喜欢我的作品,会珍惜我的作品,我就会送给他们。我之所以不卖,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心血是无价的,自己的情怀也是无价的。”
让黄绮华倍感欣慰的是,家里人都非常支持她的行动,并且一直在鼓励她。平时,她也会充当志愿者,热心解决邻里的困难。3月初,她的家庭获得了九江镇最美家庭(和睦邻里)称号,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她无偿将自己的十字绣作品赠与街坊邻里。“我将十字绣送给别人,其实也是在分享我的快乐和正能量。”
对于之后有什么计划,她说,九江是中国龙舟之乡,她想以龙舟为主题做出一幅十字绣来反映家乡的力量与美。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