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山西彩塑“匠人”:创新中传承千年技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03-17



  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刘惠斌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彩塑手工艺品,摊煎饼、烤红薯、炸油条,这些用泥巴做成的带着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的彩塑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和它们不同的是,《屈原》的原料以砂岩和煤矸石为主,废物再利用,这是一种对新材料的尝试。”刘惠斌拿起一件作品介绍道。

  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城传统彩塑的传承人,刘惠斌希望以更环保、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让流传千年的彩塑技艺焕发新机。

  彩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不同造型的泥坯,将其阴干后先着粉底,再施彩绘,最后成为一种雕塑品。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便保存着中国较早的彩塑佛像。

  刘惠斌与彩塑“结缘”,始于从小对泥巴的热爱。

  刘惠斌的童年在乡下度过,他的外公是当地有名的剪纸大师,两个姑父也擅长泥塑、墙画等艺术创作,受此熏陶,刘惠斌尝试着用泥巴捏出不同的造型。上小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当地的青莲寺看到了里边保存完整的佛像和精致的壁画,颇受震撼。

  塑绘不分家,要想学彩塑,首先要学会绘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习资料匮乏,小人书《三国演义》《西厢记》《西游记》等所见之处的图画,都成了刘惠斌的临摹范本。以致现在,刘惠斌练就了“火眼金睛”:看一下墙体的高度、宽度,便将绘画的结构比例了然于胸,“误差不超过10公分”。

  文胸武肚、武将没脖、女人无肩;想要笑,眉开眼弯嘴上翘;想要惊,眼圆嘴圆八字眉……这些口诀,刘惠斌早已了然于胸,采访中,寥寥数笔,一位威猛武将便跃然纸上。

  想要做好彩塑,需要的不止于此,抄桨漆、包麻布、上漆灰、磨光、糊粉、沥粉、装金、彩绘……三十多年来,刘惠斌的泥塑、彩塑作品已有上千件,作品主题涉及民俗文化、庙宇塑像等,作品《降龙罗汉》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特别金奖。

  “非遗的保护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晋城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矸石较多,刘惠斌尝试以砂岩和煤矸石为原料,“烧到1050度到1100度,冷却后很有质感,适合做人物肌肤,而高岭土做成的衣服造型,呈现出皲裂的效果,非常符合屈原所处的国破山河的时代背景”。《屈原》成为刘惠斌创新的得意之作。

  彩塑学习和传承的难,在于不仅要精通历史、绘画、雕刻、色彩搭配等知识,更需要不唯名利、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刘惠斌曾为了完成一件浮雕作品的设计稿,足不出户42天,“制作手工艺品,要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但彩塑的传承却不如人意,刘惠斌曾先后收了六批共50多名学徒,坚持下来的却屈指可数。前几日,跟随刘惠斌四年的“90后”学徒突然不辞而别,虽然这是意料中的事,但还是让刘惠斌失眠了好几晚。

  “后继乏人是手工业非遗传承项目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刘惠斌分析,现在人们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浮躁,而手工业恰恰需要匠人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做好保护、传承、创新,才能让传统技艺融入生活,代代相传”。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