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人工智能绘画作品进入市场 艺术家是否会失业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8-09-13



  今年10月,佳士得将会拍卖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这是AI艺术品第一次参加拍卖会,估价为7000美元至1万美元之间。

  这是3名25岁的法国青年在网络中输入了横跨14-20世纪超过15000幅人像,然后机器根据训练指令创造出若干新作品,直到它成功骗过一个专门判断作品是由人还是机器创作的测试,这个作品便是其中的一幅。

  除此之外,9月15日一家位于新德里的画廊将展示七位艺术家与计算机合作完成的艺术作品,这将是第一场将人工智能艺术这一年轻的艺术形式看作严肃艺术的展览。

  更早之前,2016年谷歌就进行了AI与艺术创作的尝试,科研人员向人工智能系统输入大量图像数据,再挖空一些图像的画面让系统填补空缺,系统补充出来的画面都非常有视觉冲击,比如摩天大楼和硕大眼球结合体、彩色羚羊等。当时还有人以8000美元的价格拍得了以这种方法创作的6幅尺寸最大的作品。

  伴随着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作品开始进入市场,艺术家是否能保住自己的饭碗?

  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导翟振明在曾经一次采访中谈到,他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必须要有人的参与。而真正的艺术品里创造性是不能缺少的,缺少了创造性的作品可能就沦为商品了。

  创造性包含自由意志,翟振明认为在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工程中也会有自由意志提现:第一,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有人工智能辅助,不一定只出来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呈现出来。让艺术家在里面挑一个,觉得可以了,那就是他的,基本上是属于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是唯一挑过的,要做决策的。第二,更主动地,让艺术家直接介入到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的塑造过程中。例如,艺术家看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制作的作品,觉得挺好的,可还是有点不太对的地方,把这些地方分析出来。将来试一试把人工智能的激活函数、权重调整,重调一遍试试看。很多数据要给机器学习,学习前要分类标识,不同的标识,机器学习到的结果就不一样,那时候艺术家就可以介入,留下自由意志干预的痕迹了。所以这样看来当人们参与到人工智能创作的过程中来时,出来的作品还是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品。

  也许当人工智能发展到拥有真正的自主意识,就像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里那样,不过那时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应该不是他们能否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家是否会失业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