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循:中国画娱乐性太强,程式化太严重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8-02-22]
导语:2018年1月27日,我与几位好友相约前去上海,拜访艺术家徐善循先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徐善循,也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创作。作为曾两度担任十余年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的徐善循并不爱交际,一年下来参加的聚会不超过十次,他更爱潜心的是艺术创作,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艺术探索与研究上。他说:宁可默默无闻,也不想为功名所累,徒有虚名。
中国画的绘画性解构
徐善循专注于绘画,常常思考中国画的绘画性问题如何解决,但他不想为山河立传,对所谓讲究干湿浓淡的传统国画体系也敬而远之。他认为:中国画娱乐性太强,程式化太严重。其实中国画不是绘画,是文人画,严格地说,是历史。中国画再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它仍然有一片开阔地要走,因为它不是绘画。中国画有完整的格律,合辙押韵,就像浪淘沙,填什么内容看个人的才华,但是绘画世界不是这样的问题。
徐善循举了一个例子予以佐证,当初黄宾虹临王原祁的作品,需要皴、擦、点、染这样一个步骤,由于黄宾虹比较懒,一笔下去可能是皴,可能是擦,也可能是点。尤其是他眼神也不太好,他的笔总涮不干净,一个劲儿地往里画,结果这一“混沌”暗合了绘画的本质。而且与印象派的莫奈有相似之处,把莫奈的作品和黄宾虹的作品都变成黑白的,再局部放大,其实两者是一样的。
中国现代绘画自林风眠始,中西现代绘画融合派是衔接式的导入,是温的渗透与勾兑。徐善循主动面临的是来自中西两个方面的反对:西方现代性的强势与东方局域性的沉溺。用叛逆的方式来牵引与推进东西方精神承接与形式的演进。
夏可君评价说:徐善循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笔墨材料与线条书写,既然从毛笔出发,“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笔锋与弹性带来的线条质感不同,更为富有表现力,而且带有呼吸感。对于善循而言,绘画不是欲望的占有,不是去争夺,而是自身的隐没,是笔触在极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的还原之间的张力,甚至,越是去表现、表露与外露。
徐善循认为人类最早的绘画应该是史前时期的洞窟岩画。但绘画存在于当今,它已不再是逻辑与理论的托词,更不是文学故事的插画。画家作品是风景的绘画,而不是画一幅风景(明信片)画。这样看去,假如除去绘画的内容和画家要自己的陈述,画的真正存在价值就是绘画的“线条”笔触,线的痕迹不再充当写实绘画的肌理与形状。徐善循说,在中国画所说的“笔墨”点上衡量一下,用局部画法拉近或掘微看看,我们还能不能分清哪个是名家,哪个是全国美展上的谁和谁?
线之于绘画的重要性重构
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呢?构图讲究空白吗?但是有些油画作品就是一块白布,干脆就没有,所以讲究空白不是中国画的特点。讲究黑白?那也不对,西方艺术家仅用黑色颜料创作的有的是。徐善循认为,中国画用的是毛笔,在敏感的宣纸画线的时候,这根线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马蒂斯、毕加索也用线创作,但是他们都画不长,八段接成一根线。中国画用的是毛笔,画出的线可以旋转而且是圆的,因为毛笔比较软。靳尚谊曾说:油画可以七笔表达一个情感,但中国画可以一笔表达七种情感。
我们横看东西,线在艺术的应用方面,东方与西方都有着自己独自的经历:东方人一直画线。从贺兰山石头上“划画线”与“凿沟痕”伊始,线是表达东方人“视觉像势”的方法,即造型的意思。与此同时,单独的一根写出的“线条”就是承载艺术情感的载体,这也正是东方“智慧线”的结晶所在。西方人开始也用线。他们从洞穴壁上划“黑碳线”与涂“色土线”到当代绘画。期间有西方的线与科学交集在一起,用解剖的光学的透视学的“面”塑造与模仿视觉的自然镜像。而今又回到了当代绘画的“用线”,重新拾起被自己遗弃了的“原始线”。这是个整体状况不排除当下艺术生态的个案:东方人开始积墨染面画没骨,隐线,西方人开始画薄彩描线而不再积色塑面。
徐善循又谈到,表达世界用“点”画容易,过去的报纸都是新闻点,还有电视像素,它是点。“点”最容易达到一种黑白,一种光影凸凹的感觉。但是能不能兰州拉面一样,把一个面球抻成一条线,不管什么样的面球,然后抻成面条之后下锅,吃起来让人还不觉得乏味。
当时徐善循思考,他的软肋是书法比较差,但他的长处是画速写,能够克服掉光影。只有真心沉醉于画画的人,才能体会到速写才是绘画的初心,有涂鸦的天真,更有诗兴的寄寓。徐善循曾谈到,不信手的涂鸦是伪表现和假抽象,不信手也不涂鸦是画写实的题材,信手涂鸦的是儿童画和素人绘画,信手不涂鸦的画家才是艺术大家。试看照相写实类绘画以外,西方现代大家的作品似乎都有些有意无意地在画“速写”的嫌疑,再看古今中国画写意大家哪个不像是在生宣纸上画大幅的速写?
解决了速写的问题,徐善循又开始练习书法,最早临的是徐渭的草书,近期又在临傅山的书法。吴大羽认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讲究势象美。绘画只能身随其后,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精华。”那么如何将书法的核心价值最大化融化在绘画之中,无疑这是当今所有真正艺术家棘手的课题。那么就要研究线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也是对于中国画的绘画性探究的重要方向。
徐善循近几年少有参加展览,只因醉心于创作,醉心于绘画性与线的探究,他创作了多个系列作品,比如《海上》系列、《洪荒》系列、《火山岩》系列、《苦瓜》系列、《墨色苍黄》系列、《山体》系列、《神农架》系列、《水木》系列、《万物一体》系列、《微澜》系列、《只身水色》系列等等。
徐善循希望通过自身不断的尝试与探索,能够找到解决中国画绘画性问题的路径,能够将中国画再向前推进一步,而不是墨守成规满足于现状。虽然绘画很简单,但把它做好了很不简单。艺术家需要享受孤独,需要放下欲望,但对于现实而言,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徐善循的话说,试看一切虚假的功名利禄,亦如尘土飞扬的雾霾最怕阳光雨露。
艺术家简介
徐善循,1960年12月生于吉林省龙安伏龙泉镇,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曾任北华大学教授、艺术学院院长;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学术委员,美术系主任。1976年速写首次发表于《速写选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国画首次入选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2002年参加中国画赴欧洲巡回展;2003年参加德国e时代水墨元素展;2006年首次于上海半岛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现已出版《善循画线》、《美术赏析》、《设计&速写》、《徐善循画集》、《画为心书》、《墨色苍黄》、《之身水色》、《纸上清音》、《万物一体》等。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