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漳州木版年画的回归:有乡愁也有年味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8-02-21
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中,年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春节将至,一个木版年画展就在福州登场,并将持续整个新春佳节期间,助推木版年画的抢救与回归。
  作为福建漳州颜氏木版年画的第六代传人,颜仕国专擅印刷,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计划招募弟子传习技艺,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引入文创力量,“把已经从厅堂走下来的木版年画,重新带到世俗生活中来。”
  漳州木版年画,起于宋,兴于明清,曾占据缅甸、新加坡等地华人圈的年画市场。即使在木版印刷式微的当代,它仍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等地共享“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的盛名,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福州的木版年画展上,漳州木版年画的绝大多数来自于颜氏家族的收藏。其中,狮头衔剑、文武门神、老鼠嫁女等,充满中国民间艺术的张力和诙谐。
  “漳州年画的特殊年味,在于它勾连闽台两岸乡愁,也成为海外侨胞对乡土故园的寄托。”策展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晓戈告诉记者,随着大批闽南人迁居台湾,带去方言信俗之外,漳泉木版年画传入台湾,其中台南即为最大年画集散地;过去,漳州年画也行销海外。
  在一幅“招财王”前,王晓戈解读道:财神骑狮子,一手持蕉叶,一手握铜钱,身旁侍立两个“憨番”外国人。“‘蕉’,闽南话谐音‘招’;‘憨番’则表现万国来朝,可见闽南长期依托海外商贾形成的开放型海洋文化特色。”
  “漳州、泉州、台南同属闽南文化圈,年画大同小异,年味大致相同,共同勾勒出闽南木版年画的完整艺术风貌。”王晓戈说,闽台民间信奉的神祇众多,两地年画中即存有古老的神话元素,“这些本土文化、民俗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脉络。”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如今,颜氏木版年画传承人颜仕国掌握的只是印刷工艺,颜仕国的堂哥颜志仁则是目前会雕版的唯一艺人。因为年画市场衰弱,他也很多年没有刻版了。
  近年来,沉寂20多年的颜志仁感到“中国越来越注重‘土’的老东西”。他重新拿起刻刀,出山之作即是海外华人圈最为热衷的“关帝”像和民众讨喜的“魁星踢斗”像。
  “做版就像做人,不是木头越硬越好,过硬则纹路容易磨平,梨木细腻柔软反而最好,横刻竖刻纹理都细,吸水性好,拓印画质润泽。”他说,颜氏珍藏的旧版已不及鼎盛时期的三成,现在他正寻找木料开发新版。
  古法中草本汁液加上白土灰在纸面上营造出的凹凸感,让颜仕国着迷。他的工作台就如同实验场,不同的草本药材浸泡出深深浅浅的黄色,“父辈用的一味药材已经很稀少,要找到替代品。”令他更忧虑的是,漳州年画最为独特的黑底功德纸,因丧事仪式简化、黑纸无人生产而绝迹。
  重振木版年画辉煌之路还很漫长,但颜仕国“不舍就此断流”。5年前,他与当地人一起一起开办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专门展示颜氏木版年画,并现场演示年画的印制。而且,每年春节他都要指挥儿孙晚辈将传统年画贴到老宅大门上。
  “漳州木版年画匠心独运,体现了闽南文化积淀和传统民俗的审美情趣。”漳州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宪生说,作为闽南文化圈的奇葩,漳州、泉州和台南的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美学价值在学界掀起热潮,其间不乏闽台专家联手返本开新。
  福建省图书馆副馆长陈顺认为,木版年画保护应与数字艺术跨界融合,“我国文博系统进入了传统艺术对接文化创意的活跃期,这为木版年画带来好契机。”
  福建省漳州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严永德正在进行民间艺术的活化尝试,他从漳州年画提取闽南民俗文化元素,开发伴手礼、邮票、画册等文创产品,“市场将瞄准东南亚有故土情怀的人群。”
  在严永德创办的漳州永润文化中心的木版年画展厅里,古老的雕版和传统的年画令人叹为观止。严永德说,“有些东南亚回来的侨胞,到我这里来买年画,买的是一种记忆和情怀。”
  王晓戈则对一幅香港藏家收藏的“武门神”年画印象深刻,“相较于泉州、台南年画的风格多样、样式丰富,漳州年画过去缺少变体,如今何不尝试些流变,重返世俗?”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