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瓷烧制技艺进校园 非遗传承人:让邢白瓷与现代生活融合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7-08-04]
邢台8月3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郭阳)“在印度尼西亚发现千年沉船‘黑石号’,在船上打捞出一批中国瓷器,其中就有邢窑白釉瓷器。这说明在那个年代,邢白瓷已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在邢台学院邢窑研究所,国家级非遗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张志忠充满自豪地说。
白釉钵、白釉盘口瓶、白釉深腹碗……一件件隋唐时代邢白瓷器物,在灯光的映照下展示着千年前的历史和文化。而在另一间展室,一件件线条柔润、釉质细腻的当代白瓷作品处处显出别致优雅。
“制作那件盘口瓶,不但要研究古代的造型,还要不断更改造型设计。我花了4年时间,才把这件作品定格。”张志忠说。
走进邢台学院张志忠的办公室,东面墙边放着书架,半墙书籍,历史、美术、文化、茶道、陶瓷,涵盖方方面面。“研究古代陶瓷,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张志忠说。
茶台上放着白瓷小茶碗,釉质细腻,上面雕刻有花纹。一问,果真这些精致的小茶碗是张志忠自己烧制的。
54岁的张志忠与邢窑和邢瓷结缘已有38年。从陶瓷厂到临城县文保所,再到邢台学院任教,工作也都与邢窑有关。刚参加工作时,张志忠在临城县第一陶瓷厂当工人。不久,县里成立了“邢瓷恢复研制小组”,张志忠是其中一员。
“那时候,我们到河北、山西、陕西、北京、江西等地去考察。每到一处就会到当地博物馆考察瓷器。”张志忠说,那个年代,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不让拍照,他们就远远地用笔把器具的造型和大概尺寸画下来。他们四个人一组,每画完一个,四个人互相比着确定图样的最终样子。在张志忠的书架上,还保存着两本当时手绘的《古代陶瓷图集》和《邢窑及前后时期器型图样集》。
80年代初,在曲阳县召开的“定窑恢复鉴定会”上,有一位陶瓷专家说,“今后河北其他古窑的恢复必须解决拉坯技术,否则将影响鉴定结果。”这句话传到张志忠耳朵里,深深触动了他。然而当时北方拉坯工艺几近失传,于是张志忠又慕名去了景德镇的陶瓷厂拜师学艺,几经周折,才被允许跟着师傅学习。
经过大量试验,1986年,张志忠终于烧制出了细白瓷玉璧底碗、刻花扁壶、长颈瓶、翰林罐等21种邢窑仿制品。1987年1月15日,由河北省轻工业厅组织举行的邢瓷恢复研究鉴定会上通过专家鉴定。2014年,以张志忠为传承人的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人欣喜的是,这两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工艺美术。事实上,一些非遗技艺也属于工艺美术。”张志忠说,他没有教学经验,但是只要学生愿意学,他愿把一辈子做陶瓷的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
在邢台学院,张志忠的一间教室里,分门别类都是各种瓷片。“这些瓷片,囊括了全国各大名窑。如果要研究陶瓷历史,学生到这里洗瓷片就行了。”张志忠说,瓷片是他从各地搜集的,还有一些瓷片是瓷器爱好者捐赠的。
“去年第一届学生有28人。这个暑假有4个学生愿意留下来,学习拉坯和刻花。”张志忠说,只要愿意学,假期他为这些学生申请免费食宿。
“邢白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灿烂的一笔。恢复邢白瓷烧制技艺,是把古人的智慧还原,而发扬这项技艺,让邢白瓷跟现代生活融合,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张志忠说。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