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醍昂” 白明的陶瓷国度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7-04-25



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文化复兴促进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醍昂—白明的国度”于2017年4月22日到5月22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

  展览的主题“醍昂”,来自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博尔赫斯作品中虚构的城市,是虚拟王国乌珂巴的一部分。“醍昂”不仅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更是由一批占星术家、生物学家、工程师、形而上学者、诗人、化学家、几何学家、道德学家、画家等编撰出来的另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由时间叠加起来的理想世界。

  策展人徐钢认为,白明的知识体系符合“醍昂”的隐喻,白明是活在时间中而不是空间中的艺术家,用理想主义和感情表达支撑着艺术创作,并生动而随时的变化着。特别是他在制造器物上的视觉表达,不是去迁就原来的各种形状,而是每一种形状都随着他的主观愿望和感情表达而随时改变。

  此次展览展出了白明26年以来创作的作品近90件组,结构上分为“时”、“火”、“器”三个部分,以此完整而清晰的呈现白明的艺术价值。白明从油画到陶瓷、从综合材料到水墨、从抽象到具象、从传统美学到当代先锋,都一直游刃有余地纵横自由。

  陶瓷中时间的痕迹

  白明对于时间是极为敏感的,他多次写过或者谈过时间的问题,在《与时间对谈》中写道:“在我面前,一切都是永恒,一切都是瞬间......我的存在感是一直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我是存在着还是没有存在过。就象你们人类也会质疑自己是否活着。”

  在写这篇文章不久前,白明创作了横跨近150厘米的陶瓷雕塑,《山水与时间》。这样大横跨度的陶瓷很难烧制成功,在无数件烧坏的瓷器之后,才有了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凝固,代表了漫长的烧制过程。作品中有文人意境,陶瓷的形状像是一座山,留下了水痕、悬棺和青苔的痕迹。白明非常巧妙地不着眼于写意或者写实,而是将写意的主观色彩作为时间的痕迹留了下来。

  白明的《文化虫洞》系列,本意是那种桑蚕在桑叶上、宣纸上留下的咬痕,带着江南烟雨中温暖的回忆气息。“虫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也就是通过宇宙黑洞的无限大的质量的作用,将物体转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中去。这样的意思,和白明对于时间的理解不谋而合:时间是没有过往、现在和未来之分的,一切都相聚在一起,通过感情凝聚。无论是《新洛神赋》、《烟雨江南》、《席纹如书》,还是《新游春图》,白明都是随机地抓住了时间层层的堆积,让我们有了一种失落于时间中的美好的错觉。

  在烈火中涅磐

  1979年,白明14岁的时候,在余干县电影院职工宿舍的家起火,在生死的边缘他得以近距离地看着火苗席卷一切。后来制作陶瓷,他跟火又打了几十年交道,他曾谈到:“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字--‘熵’(物理名词,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但我更愿意将这个字拆分,将它看成是伟大的浪漫,是人与火在创造中的协商与倾听,呈现共同的意志与微妙的强弱转换,多么神奇地符合了人与自然、造物的关系。”

  在做陶瓷的过程中,火的温度,窑中每一部分的温差,都对陶瓷烧制的成功至关重要。经过火的洗礼,釉色得以千变万化。而釉里红是白明最喜欢的,他认为:“它有别于我们见到的任何自然之色,却又与自然的许多与红色相关的记忆与景象相联系相呼应。它虽出自人为,又不同于一切我们人类直接使用和调和的与红相关的颜色,却总是不经意回馈超出你想象和控制能力的美艳红颜。这样的红很容易将你打动并让你倾注深情,如瀑布般义无反顾。同时又是那样的让你捉莫不定,无法按你的设想让你轻易得见。按制作难度,釉里红比之青花更难,它的发色空间窄,发出纯正红色的空间更窄…… 好的釉里红总在下一窑。但我想这期待的更好的红,应是生机泼泼,应是丰艳多姿,应是新颖独特。一红释文彩、显妙有、舒柔暖、安自在。”

  器物的不完美与禅意

一条家犬守护着四个角四个容器,这就是“器”在醍昂词典里的动词含义。小心翼翼地守护、珍惜作品制作的过程和最后的成品,都是白明对待器的态度。珍惜和爱护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白明用这样的态度达到他对于禅的理解,然后进一步将这种理解化入到器形的创造中去。

  白明的陶瓷系列,《管锥编》、《大成若缺》、《瓷石之间》、《白氏杯》等等,都有创造性的器形上的突破,也是他被模仿、剽窃最多的作品。这些突破实际上是禅意的贯穿始终的结果。无论是陶瓷、油画、综合材料,还是水墨,都没有完美的可能性,陶瓷尤其如此。白明很早就认识到,与其挣扎着去达到完美,不如随性而为,留点遗憾和未尽之意,反而可能更符合禅意。

  所以,白明所有以器形为重的作品,一定是有残缺、凹凸之美的,从形的开创性上来达到时间的质感的效果。2004年的《器:形式与过程》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于泥和胎的材质、手捏的痕迹、手绘的随机、釉彩的多变、烧制的过程的独一无二的展现。

  对于器的不完美,是白明表达自己的警惕心的方式:“艺术家在中国做瓷器是需要百倍自我警惕的。瓷之魅具有魔力。稍不留神就会被枝术与材质、工艺的百般讲究和无限之美带走了心神,这讲究与这绝美是那样的让人无法抗拒,是那样的让人自我迷醉,是那样悠久的与我们的文明、族群的心性息息相关,是那样的层层叠叠的形成了规范、定式和高度,在这已有的美的河流上你无需分辨就会顺应而行。这顺应而行是方便的,是享受的,也是躯壳的。所有这些都不是属于你的,不属于每天的鲜活,不属于艺术家。”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