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老人陷入连环套 不停购买收藏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7-02-12
  电话推销各种所谓的收藏品,早已不是什么新的敛财手段了。昨天,在京打工的王先生找到本报,他远在陕西老家的父亲最近这几个月就一直沉浸在这种骗局中。老人先后买了十几种收藏品,投入了近3万元。而诱使老人一次次上当的,是每当他买下一种收藏品后,隔几天就有自称是某收藏协会的人打来电话,要高价收购。王先生回家查看后发现,父亲买到的收藏品全是假的。

  说起父亲热衷的“收藏热”,王先生颇有些无奈。他说,父亲今年83岁,是名退休老教师,一直在陕西老家生活,母亲离世得早。这些年,父亲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生活,平时有保姆帮忙打理家务。4年前开始,那个时候,也正好是他到北京打拼的时候,父亲开始关注各种保健品,家里时常能接到各种推销保健品的电话。

  大约三四个月前,不停地有推销收藏品的电话打到家里。父亲思想很单纯,来者不拒,前前后后买了一大堆,有各种金币、金条、玉石。等王先生回到家一看,很轻易就发现这些收藏品有问题。“玉石用小刀一削,石头渣儿一块一块往下掉;那些金币,同样的东西淘宝上四五十块钱就能买。”王先生说,父亲买这些东西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他后来也询问父亲一些购买时的细节,其中一点引起了他的注意。“每次他买过一个收藏品后,用不了几天,就有自称是中国收藏家协会或是××收藏公司的人给他打电话,说这些藏品能升值,可以高价回收。”正是这种诱惑,让老人一次一次落入陷阱。王先生为此试图报警,但当地警方表示这种交易不能算诈骗,也很难立案,现在该如何维权,帮父亲追回这些钱,王先生很犯愁。他也希望其他老人以此警醒,不要再上当受骗。

  打给王老先生的推销电话,小王先生全部抄录了下来。记者一一试过后发现,这些电话已经全部停机,找不到联系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号码的归属地大部分都是来自河北。昨天,记者电话联系到王老先生。他言谈话语中透着后悔。他说,老伴儿已经离开了10年,最近这些年,他的高血压比较严重,所以自己开始吃保健品。几个月前,他也不知道推销收藏品的人为什么会有他的手机号码,他一时没禁住忽悠,就买下了不少东西。自己每月的4千元退休金并不多,这3万元钱对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若不是有收藏协会的人一次次地保证可以高价回收,他也不会这样动心。“让孩子担心了。”临了,老人愧疚地说道。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