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93岁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去世:其名其庸 其学极博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7-01-24
2017年1月22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而就在他去世前几天,冯其庸于1967至1968年间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出版。
  著名红学家周思源说,“他可能是最后的老一代学者,他的去世,是学术界很大的损失。”与冯其庸有过师生之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也说,“95岁算是高寿了,但听到噩耗仍旧非常震惊。冯其庸众所周知的成就在红学领域,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极其博学的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摄影、绘画、书法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几度失学 刻苦自学
  冯其庸于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中贫困,小学、中学,读读停停,几度失学,他只得一边种田,一边在务农之余刻苦自学。抗战胜利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广西迁回无锡,于1946年春天开始招生,冯其庸的大哥和亲戚凑了学费支持他去应试。
  在进入无锡国专之前,冯其庸已经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真正影响他的学术之路的还是这所国学专修学校。和冯其庸同乡的周思源说,“我的母校就在无锡国专的边上,无锡国专开始时很小,几乎没有专门的教师,都是各个地方的老师、专家过来教那里的学生,但尽管如此,却还是出了很多人才。”
  冯其庸生前也曾多次讲述这一段求学的经历,在那个虽小却名家云集的学校里,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刘诗荪讲《红楼梦》……“一次,钱穆先生讲座,他讲到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原话是‘我见其大’,让大家不要一开始就钻牛角尖,钱先生的这番话对我影响很大,我后来治学就一直照着去做。”
  1950年,冯其庸进入无锡第一女中教书,周思源说,“冯其庸当时在那里教语文,他的夫人正是那所女中的学生。4年后,也就是1954年,冯其庸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在我们当地引起轰动,特别是那些有文学情怀的人,更是大受鼓励。”
  博采众长 贯通百家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生涯,也是冯其庸学术生涯的开始,但最开始研究的并非红学。数十年后,当他已经成海内外知名的红学家时,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反而少人注意。
  就在今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专门写文章说,“他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最合适。”
  事实也是如此,冯其庸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之后,编的第一本书叫《历代文选》,刘梦溪对这部文选仍有印象,他说,“冯其庸研究的领域非常开阔,中国文学史上,先秦至清的文学,他基本上能通下来,从《诗经》到《楚辞》,到《史记》,再到唐诗宋词、宋元戏曲都有深入的研究。”
  除了是一位文史研究大家之外,冯其庸还是一位绘画家和书法家,他的文人绘画声名远扬,他的书法每每成为拍卖会上的畅销作品。而他的摄影作品,周思源评价说,“气魄极大”。此外,冯其庸还是汉画像砖的专家,周思源说,“所谓汉画像砖,就是在汉墓出土的、砖上作的画,这方面国内的研究者极少,冯其庸是代表人物,他还是中国汉画学会首任会长。”
  红学翘楚 两大贡献
  冯其庸最广为人知的学术成就,非红学莫属,同时,他也是当代红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冯其庸对《红楼梦》最早的研究或许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前不久出版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这部庚辰本的手抄本,是冯其庸从1967年12月3日开始,用7个月才抄完的。
  不过,真正开始研究红学,则是上世纪70年代。1975年,冯其庸被借调到文化部《红楼梦》校订组,担任校订组副组长,从那时起,他正式投入《红楼梦》研究。
  红学研究从新文化运动时就已开始,但真正成为显学,还是近数十年的事情,周思源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冯其庸参与创建了红学最重要的基础组织和刊物,红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红学研究会,培养发现了很多中青年的红学研究者,真正把红学发扬光大,他功不可没。同时,他在70年代后期组织了全国的红学家,用了好几年时间,以庚辰本为底本,参照了其他脂批本,校注出版了新的《红楼梦》,这个版本被公认为最好、最接近原著的版本。”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曾经给周思源转述过一个故事,“冯其庸组织出版的校注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跟李希凡说,每次出版社发不出奖金了,就印这部《红楼梦》。”
  冯其庸的另外一个红学成就,则是对曹雪芹家世的研究,刘梦溪介绍说,“冯其庸对曹雪芹家世的研究自成一家,并且影响了很多人”。据了解,冯其庸曾多次考察和曹雪芹祖籍相关的辽阳碑,并考定曹雪芹祖籍确系辽阳,此外,在山西大同发现和曹雪芹先祖有关的碑文,也证明曹雪芹高祖曹振彦祖籍确系辽阳,冯其庸也曾在八十高龄是亲赴大同考证。
  严谨治学 提携后进
  2005年,冯其庸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不少学者认为是众望所归。不仅因为他治学严谨、学问渊深,也因为他的为人。
  刘梦溪曾与冯其庸有师生之谊,他说,“我上大学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却对我关注甚多,生活上学术上都是如此,我后来在学术上受到他很大的影响,与此不无关系。冯其庸非常喜欢帮助年轻人,几乎是有求必应,有人请他写一封推荐书,他会认认真真地写,有人生病了求医问药,他也会慷慨相助。”
  作为成名较晚的红学家,周思源也曾多次受到冯其庸的帮助,他说,“我是1988年才发表的第一篇红学文章,很晚了,但是冯其庸先生对我帮助很多,后来出版第一部红学专注《红楼梦魅力初探》,就是他给我题的书名。”
  待人宽厚的另一面,是治学的严谨,刘梦溪和周思源共同讲述了同一件事情,即冯其庸对玄奘取经路的研究,刘梦溪说,“冯其庸是一位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的学者,他去过西部10次以上,从敦煌到新疆,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还专门研究过玄奘西行的道路。”周思源说,“仅仅为了玄奘西行路,冯其庸就六次去西部,甚至80多岁快90岁的时候,还在重走玄奘西行的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冯其庸弟子讲述
  “冯老是个平易近人的人”
  北京晨报记者昨晚采访了冯其庸先生的女弟子、中国工笔画家谭凤嬛。昨天上午,谭凤嬛守在医院送了恩师最后一程,“冯老走的时候很安详。”谭凤嬛现就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杂志社,曾为冯其庸先生主编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八家评批红楼梦》等书作插图,她早在1995年就拜师冯其庸先生,“这些年他对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鼓励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多学习。”
  1992年在扬州举办的《红楼梦》国际会议上,谭凤嬛的烙画十二金钗受邀参会,“冯老当时认为我有作画的天赋,后来因为红楼梦作画的事情我经常去请教他。”1995年谭凤嬛正式拜师,在此后二十多年的师徒交往中,冯其庸一直鼓励她多学习,“冯老是个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学问的态度是严谨,对人是宽厚待人,对朋友是豪爽仗义,对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帮助。他待人没有等级观念,觉得我们农村孩子更不容易。他总是说,他也是农村孩子,从小受苦,有机会学习不容易,总是鼓励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多学习,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谭凤嬛家和冯其庸先生家离得不远,她每周都会去冯老先生家里探望,“冯老的躺椅边上都是书和文稿,只要他能动,不是捧着书看,就是修改他的文章。我们会聊起他自己过去的经历,也会聊我的画的发展方向,我也画其他的题材,但是不像红楼梦系列给人印象更深,他就建议我除了画《红楼梦》,也多画其他题材。”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