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成都东华门遗址补充发掘 文物体现蜀王府奢华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11-26



龙纹瓦当

在水道之间,有一排密集分布的木桩,和当时水面的亭台有关,是支撑水面建筑的基柱。可以想象,当年王府贵族通过步道来到水榭歌台游赏园林的场景
  淤泥中有一块只剩碗底的青花瓷,印有莲花和荷叶,是景德镇出品的瓷器。王府中不少琉璃瓦当上刻着龙纹,这些建筑材料是王府区别于一般豪宅的特征
  今年10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市体育中心东华门遗址展开补充发掘,清理出了一条明代修筑的南北向大道,宽10米,足够两车并排跑,可见蜀王府的奢华气派。埋藏在泥土中的雕花石柱、琉璃瓦当、碗盘杯盏,透露出王府昔日的辉煌。
  蜀王府后花园 步道宽达10米
  从2013年开始,东华门遗址的考古发掘就不断带来惊喜,摩诃池、明蜀王府宫墙基槽等文化遗存重见天日。考古专家一致认定,这里就是古代成都的城市中心,从汉代到明清,王朝兴废、城市演变都在遗址一带交替进行。今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将在该区域明代水渠遗址往西继续发掘2000平方米,寻找明代河道的走向,解析明代蜀王府的建筑方式。
  “从功能分区上来看,这里还只是蜀王府的一个后花园。”考古队的易立介绍,修建蜀王府时,工匠对摩诃池进行了大面积回填,因此在考古现场出现的生活堆积主要属于明代。考古队员沿着之前发掘的河道继续掘进20多米,河道在一条步道前止步。
  宽约10米,纵贯南北的砖铺道路,位于中轴线偏东位置,修建年代与明代水渠相同。按照成都市博物馆内蜀王府的复原模型,该区域位于后寝及其他宫殿附近。
  龙纹琉璃瓦当 显露皇室气派
  “天下王府惟蜀府最富足……”明代《病逸漫记》的记载所言非虚。考古发掘中,新清理20多米明代水道遗存,宽约4米,堤岸最高处有3米。水道两侧用红砂石条砌筑,石条表面,是斜向雕凿的纹路,水渠的两侧,各有两段通往水面的条石梯级,每段约有15步石梯。在水道之间,一排密集分布的木桩引起考古人员注意,这应该和当时水面的亭台有关系,是支撑水面建筑的基柱。可以想象,当年王府贵族通过步道来到水榭歌台游赏园林的场景。
  “这些建筑在王府之中规格比较高,体量也大。”易立说,考古过程中,还出土了不少青砂岩柱头,这些可能是当时河道旁道路的装饰。在这些石柱上,刻有镂空的祥云、灵芝等图腾,足有三四十厘米高。
  淤泥之中有一块只剩碗底的青花瓷,印有莲花和荷叶,是景德镇出品的瓷器,画工工整、用料明艳。“王府的瓷器都是民窑中的精品。”王府中不少琉璃瓦当上刻画着龙纹,这些建筑材料是王府区别于一般豪宅的特征。
  考古队员希望通过发掘,摸清明代河道走向和蜀王府格局,进一步确定王府建筑方式、结构及用途,为打造东华门遗址公园提供更多史料。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摄影报道
  明蜀王府
  “非壮丽无以示威仪”。根据史料记载,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开始,朱元璋就命令工匠在宋元旧址基础上,给儿子修筑蜀王府,参照京师皇城规制营建,故后世俗称“皇城”。蜀王府共有两重城垣,外为萧墙,内为宫墙,宫墙东到东华门街,西到西华门街,南到人民东路一带,北到东御河街一带。
  “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分封藩王镇守全国各地,其第十一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在他入蜀之前,父亲就用8年时间为他打造了这座王府。
  蜀王府位居城内正中,坐北朝南,端直方正。其建筑格局影响了成都后来的城市布局。建成后的蜀王府,成为明代藩王中最精美的一座宫城。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