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院校动态

非遗传承人集体进高校“充电” 守护传统文化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11-15
昆明11月14日电 (记者 胡远航)14日,由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普及培训第四期培训班在昆明结业。来自云南各地的70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充电”,并誓言在创新中传承民族文化。
  据介绍,此次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分民族刺绣技艺、华宁陶制作技艺和鹤庆银饰锻制技艺三个班级同步展开授课,共有非遗传承人学员70名。其中,从艺时间最长的达30年,不少学员的作品还被收录至国家博物馆收藏。
  培训期间,70名非遗产传承人围绕《艺术设计与视野拓展》、《创意设计实践》、《设计项目协同共建》、《名家讲座及实践创作指导》等课程展开学习,并听取10余场非遗专家和创意名家讲座,多次开展调研活动。
  结业当日,参加培训的非遗传承人还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结业作品展:傈僳族姑娘的刺绣作品里,多了法国结绣法;一对看似传统的银手镯,却精细计算过人体佩戴的舒适度;一只传统团花图案的金属果盘,花纹被故意打乱,反而有了别样的美……非遗传承人们称,“这是一次传统非遗技艺和现代创意设计的碰撞,也是一群怀揣希翼、热爱非遗人们的逐梦之旅”。
  从事银器制作30年的李金铭创作一只民族风的银镯参加此次结业作品展。相比过去,他如今更在意作品的舒适度和可用性,光是镯子的弧度就调试了好几回。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不曾有过什么专业的科班培训,只是通过父辈的口传身教来学习。此次进入高校,让我看到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李金铭说,培训期间,他强烈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传统工艺虽然古板,但却是工艺创新的基础”。他将不忘使命,在创新中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工艺品不应该仅仅摆放在博物馆里。”新一代非遗传承人、85后银匠王灿松也表示,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工艺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活态发展下去。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将在保留、传承祖先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是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为提高传承人的学习和领悟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审美水平和实用程度、扩大传承人群、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综合性培训计划。作为被认定的首批培训试点院校,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已成功举办普及培训班三个批次,累计结业学员221人。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