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藏地艺术策展人:被主流市场接受 西藏艺术才有生命力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10-17
十月的拉萨河畔,午后阳光不规则地洒进醍醐艺术中心院落,一幅幅交织着西藏现代与传统的画作则有了斑驳的样子。
  “西藏的艺术品只有被主流市场接受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阳台上,醍醐创始人之一张俊彦向中新社记者述说着他推广西藏艺术品的观念与经验。
  “醍醐”,作为中国首个将西藏现当代艺术带入内地的策展机构,由艺术品牌、文创品牌、媒介三方面业务组成,成立至今将一批批喜马拉雅的文化艺术以不同方式、不同样貌呈现于艺术品主流市场。
  在张俊彦眼中,首先,西藏不论其传统还是现代艺术,离内地很遥远。“醍醐”正在利用多元的推广方式将西藏的瑰宝与主流市场联结,之后还将推向西方。
  其次,一提到西藏艺术品,内地业者往往会想到唐卡、佛像等传统艺术。不可否认,主流市场对西藏现当代艺术仍有忽视。
  目前,“醍醐”同时在上海和拉萨开设展示中心,并在内地多个一线城市举办“佛光万相”艺术展。2015年冬,“醍醐”更将此展带到台湾,彼时,一尊“坐高”180公分,由喜马拉雅冰川雪水与台湾本土源头水凝结成的“冰佛”雕刻汇聚诸多台湾民众祈福。
  带领藏地艺术走入主流市场,意味着需要熟稔艺术市场流程并拥有国际视野。之前从事记者行业多年、只是对艺术圈充满兴趣的张俊彦下了许多工夫、也作出了牺牲。
  2012年,他首次进藏,与大凡内地游客一样,对高原盛景、宗教文化开始心生向往。在与这里的艺术家交流过后,他发现与内地现当代艺术家将作品多着眼当下不同,西藏的现当代艺术品多与佛教相关,并从流传千百年的文化中汲取养分,“或许,这是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更有效的一种出路。”
  2014年,张俊彦踏着记者“离职潮”从媒体出走,与转型互联网的其他同行不同,他选择了一条更艰辛的路——为西藏艺术品搭建平台。在逛遍八廓街大大小小唐卡画室,看过大昭寺、桑耶寺等前代宫廷或民间画师作品后,张俊彦和另三个朋友一拍即合,开始筹备“醍醐”。
  西藏自治区美协主席韩书力曾评价,“醍醐”的艺术策展已具备国际水准。艺术品牌之外,文创品牌是其另一着力点。
  “西藏的文创产品供应能力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张俊彦说,“醍醐”联合了西藏传统企业,凭借顶尖设计师的重新聚合去满足这种需求。“西藏的一些传统手工企业以前规模庞大,如今遭遇瓶颈,我们能运用多渠道的媒介包装,来帮助它们。”
  这个上海男孩提到最多的就是“传统”和“现代”,“‘醍醐’重视‘现代’的手段,却也一直秉承‘传统’的情怀”。
  “并且,这两个词在西藏的艺术市场并不冲突。目前西藏的传统工艺离历史最高技艺还有差距,须向传统更加靠拢;而现当代艺术的主流市场、最先进的流派都在西方,则应该多向西方学习。”张俊彦评价,传统与现代正如“醍醐”二字的含义,从牛奶中提取却已不是牛奶,兼容并蓄。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