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之后,内地拍卖市场一直未能走出调整态势。从中拍协发布的2015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可以看出,全国共拍卖成交25万件(套),成交额达256.6亿元(不含佣金),分别较上年下降22.64%、18.66%,调整已经成为拍卖市场的新常态,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拍卖公司应该如何调整经营策略呢?
2016北京拍卖季首场讲座“拍卖业新常态新路径”在新闻大厦艺术馆开讲。本场讲座特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艺术市场专业研究生导师谢晓冬,围绕拍卖行业的现状和经营策略进行讲解,针对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拍卖行业经营情况做出详细解读,并对新常态下拍卖行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建议。来自数十家拍卖企业的拍卖人士到场聆听,与嘉宾深入对话交流。
欧阳树英从数据角度对艺术市场的新动向进行了深刻解读,她指出,首先,2015年拍卖市场量额双减,同时内地市场在全球市场占据的份额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据统计,2015年全球范围内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463.17亿元,内地市场份额较上年下降7.87%。其次,具体品类两极分化明显,古代书画逆市增长,当代书画减幅最大。2015年古代书画成交量达1.1万件(套),成交额37.9亿元,较上年增长10.3%。但是当代书画较上年下降40.81%,这是所有拍卖门类降幅之首。再次,市场价位结构出现了两端提升、中位下降。50万元以下拍品的比重由上年的95.86%提升到96.62%。500万元以上拍品比重有所提升,中间比例50万-500万元的比例有所下降。还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市场缩量提质,这是针对市场变化主动调整应对策略,也使得相应拍品均价出现上升。
从拍卖市场的变化中能够得出哪些启示呢?欧阳树英表示大概有四个方面,第一,市场竞争不断显现出质量化、差异化的特点;第二,艺术品市场开始关注回归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第三,拍卖模式要逐步推陈出新;第四,“拍卖+”战略或者理念,今后在新常态下更加值得关注。
谢晓冬从拍卖公司的运营角度切入,他认为,对于大的拍卖公司来说,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资本,二是人才。首先要有资本,有资本才能征集到更好的拍品,现在是纯粹的卖方市场,资源稀缺,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有实力去给藏家服务、更及时有效地付款。没有资本是无法在未来的拍卖行业里生存下去的;第二点是人才,围绕人才的竞争,将来肯定是在各家拍卖行之间展开的,要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在我看来,大的拍卖公司有人才优势、客户优势,会转化为业绩优势,如果能够控制成本,依然能够维持比较好的利润率,但小公司就越来越难了,必须寻求比较有特色的经营方式和优势定位。另外,拍卖公司应该把握一些新的趋势和机遇,比如在线拍卖,包括移动端拍卖交易等,这都是需要去研究和注意的。”
谢晓冬补充道,“拍卖作为一种交易工具,应该被更多地发掘,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扩大交易种类,如果说这个拍卖行还想运转的话,拓展新项目很关键。另外,品牌问题也很重要,怎样去获得那些明星拍品,如何进行有效推广,确实是那些新进场拍卖公司的核心任务和挑战,要不断去提升品牌,这个很关键,否则很难在一个非常激烈的、大拍卖公司挤压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北京商报记者 徐磊
专家观点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收益和盈利面是继续趋减的,当然各家企业可能冷热不均。从盈利面角度来说,2015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实现盈利达120家,盈利面不到30%,市场优胜劣汰的信号更加强烈了。但从今年春拍的市场表现来看,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走势是趋稳的,提质减量,经营策略方面显现一定成效。
从市场规律来看,任何行业最后都会变成少数几家公司垄断市场大部分份额,其他中小型公司会向地方性、专业化去转化,寻求比较优势,拍卖行业也不例外。从资源角度来说,要大力培养当代艺术,挖掘当代艺术市场的价值,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市场的现实问题。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