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院校动态

科班培养能为非遗传承救急吗? 雕漆从业者不足百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9-02
不久前,《燕京八绝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令人称奇的是,现场为观众们演示技艺的,无一例外都是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可不是拜在民间艺人门下的徒子徒孙,近年来,非遗老手艺也有了经过“官方认证”的“科班”学子。
  近几年,为了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相继开办并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京绣五个传统专业,探索建立了“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
  职校能培养出非遗传承人吗?非遗传承的出路何在?针对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雕漆技艺北京市代表性传承人李志刚。他曾经是历史上第一批“科班出身”的雕漆从业者,如今也是新一代雕漆专业学生的技艺导师。
  首批“科班生”仅剩两人
  李志刚介绍,事实上,此前北京市也曾开设专业,培训雕漆传承的专业人才。“历史上一共有两批,第一批是1980年北京市工艺美术职业高中首次开设的雕漆专业,第二次成立专业是在1997年。”李志刚本人就是第一批雕漆专业毕业的学生,此后他进入了北京市雕漆厂,一直活跃在行业内。
  而此前开设专业的成果如何呢?李志刚告诉记者,由于此前招生上政策性较强,培养上重理论、不重技法,造成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实操能力不强。加上相隔十几年招生一次的“断档式”培养,致使这两次开设专业收效甚微。“我毕业那年,一共30个同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雕漆厂的各道工序上,不到一年的时间,人就走了三分之二。”李志刚坦言,在上个世纪80年代,雕漆行业的鼎盛时期,全市的从业者超过700人。而如今,当年的同学还在业内的,加上他本人也就仅余两人。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北京直接从事雕漆工艺、人数超过10人的工作室仅在5家左右,”李志刚估算,目前雕漆行业从业者不足百人。其中,雕漆技艺传承人一共3人,他本人也是其中之一。
  除了人数少、群体小之外,传承群体年龄上的断档也是雕漆技艺发展的一大困境。“一个‘大师’需要经过30年左右的磨练,大浪淘沙、撷珍萃华,留下的太少了。”李志刚指出,目前技艺的从业者普遍年龄偏大,四五十岁的中坚力量非常稀缺,年轻的技术力量更加缺乏。
  缺乏认同留不住年轻人
  李志刚时时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近几十年内这个行业专业人才的迅速流失?首先从培养方式上总结经验,他认为过去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美术素养的培养,而在门类技艺上有所忽视,造成教学与技艺脱节,“三年的学习根本接触不到技法实操。”可以说,过去对雕漆技艺的真实认识都是在进入工作单位开始实习后建立的。
  而进入单位后,企业内的培养模式则是“师带徒”式的,有谱系地继承这个行业的种种技法。“那时候,我们技术人员进入单位第一步是按传统的方式练习磨刀,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志刚举例,雕漆工艺牵涉的工具众多,其中仅一把雕刻图案底纹的“锦文刀”就要磨上1个月,一个新人进入行业,磨刀就要花上至少大半年。
  此后,就是雕漆技艺中最基础的锦文的雕刻。锦文是雕漆行业的传统底纹图案,分天文、地文、水文,加起来有上百种,常用的有三种。“刻这最基础的3种锦文就要练习至少半年时间,一个学徒要把手头的技艺练到纯熟,起码要3年才能‘出徒’。”而经过数年的反复练习,学徒也仅仅是对自己工序上的技法“门儿清”,对雕漆整体技艺缺乏把握。
  虽然这种方式较为遵循传统,但李志刚同时也认为,在入行前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缺乏了解,加之枯燥的技法培训过程,很难让年轻人对雕漆这样一门古老的技艺产生认同,造成了数十年“留不住人”的窘境。“如今我们再一次开设专业培养人才,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即将从业的年轻人事先对行业发展有认知和认同,让传统手工艺与时代和生活对接,让他们对行业有自豪感、有信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
  工作室进校园见成效
  为了解决前两次专业培养上出现的问题,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在2013年再一次开设雕漆专业时,特别注重理论配合实践,并采取小班授课,一对一培养模式。“刚开班的时候可以说非常困难,虽然只招收了10个学生,但能不能保质、保量全部培养出来仍是个未知数。”而第一届10名学生,中途弃学者半,如今在学者仅余5人。
  为了让学生们在上学期间就对雕漆技艺有直观的认识,学校将大师工作室引进校园,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雕漆技术人员的真实工作状态,“工作室就在教室旁边,学生们可以随时参观,并由工作室7名工作人员亲自指导,比进入企业实习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李志刚介绍,目前雕漆专业的学生一年级每周有两天参加工作室实践,而三年级则工作日五天全在工作室实习。
  此外,雕漆专业还加设了“3+2”的学制,“3年的大专班不够用,还需要两年时间进一步提升文化积累和艺术基本功。”为此,学校与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对接,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接受大学深造。
  为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还特别设置了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一般情况下,学生要在3年内成为高级工,到5年毕业时,达到预备技师的水平。离校入行,马上就能上手工作、成为技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套创新性的培养方案终于初见成效。在去年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上,由首届5名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纷纷上展、获奖,其中最佳成绩为银奖。而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懈地求索和宣传,今年的雕漆专业报名人数也首度突破了30人,“这是令我们感到惊喜的,通过考核与筛选,我们最终还是将留下10名学生,以保证传承质量。”
  李志刚认为,传承的关键在于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从而让人们了解传统、接受传统,“一定不能完完全全‘套’在技艺上,要有开阔的思路与视野。”另外,雕漆制品接地气、有市场、被认可才会让技艺更大范围的发展和保留,“只依赖‘老东西’,那不叫传承。”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