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山西展出史前至明清时期考古新成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9-01]
太原8月31日电 (记者 胡健)31日,文物大省山西展出2011年以来的考古成果,这18项考古成果时代跨度自史前至明清,展品达800件(组)之多。
由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办的《考古的故事——山西“十二五”考古成果展》31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幕,中国知名考古专家和学者30日晚在展厅前畅聊考古故事,为公众答疑解惑。
山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现存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5万余处,拥有包括唐代以来彩塑数量、古建筑数量、古代戏曲舞台数量等8个中国文物资源之最。
“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期间,山西考古研究所从主动性考古研究课题,到配合经济建设的抢救性发掘,其推进的田野考古项目接近百项。包括对襄汾丁村和陶寺、翼城大河口、忻州九原岗、晋阳古城、蒲州故城、绛州衙署等大遗址的大规模发掘。
在此期间,山西考古研究所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整理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及图书19部,荣获各类奖项24个。“这些考古发现解密了许多学术疑团和历史事件,丰富了山西古老的地域历史与文化遗产,也再次佐证了山西作为文物大省的重要地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万辉说。
本次展览按历史顺序分为“文化·文明”、“小国·大国”、“生前·身后”、“城市·生活”四个单元,展品约800件(组),为山西博物院临时展览中展品数量最为丰富的一次。展览通过考古人的视角,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为观众呈现考古揭示历史真相的神奇和艰辛。
第二单元的“小国·大国”中,集中展示了西周时期不同国家的出土文物。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临汾盆地的霍、杨、贾等国,运城盆地的荀、耿、董、韩、冀、虞、虢等国。此外还有一些小国虽在史书记载缺失,但在考古中被发现,比如倗国与霸国。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益人说,考古并不是电视所看到的光鲜的模样,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必须认真,像对待案发现场一样,把所有的历史信息都保留下来,容不得半点虚假。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