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展讯

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回顾3000年前历史风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8-24



双鸾鸟纹小铜车

春秋晚期晋国的官方文书——侯马盟书、“金缕玉衣”的前身——缀玉覆面……今天下午4点,《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将在河北博物院揭幕,98件(组)文物向观众展示晋国的历史风云。该展览将在省博展至10月16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背景】
  展现一段3000年前的历史风云
  山西的简称“晋”,就源于周代诸侯国——晋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将“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叔虞过世后他的儿子燮父将“唐”改名为“晋”,始建晋国。其后历代晋国国君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历经“文侯勤王”、“曲沃代翼”、“献公拓疆”、“文公称霸”,“迁都新田”,“悼公复霸”,成就百年霸业。直至春秋晚期,“三家分晋”,韩、赵、魏称雄战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侯马晋国遗址、曲沃晋侯墓地、绛县横水墓地、太原赵卿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将晋国历史文化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此次《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就为石家庄观众带来近百余件(套)文物精品,充分展示晋国历史文化。
  昨天在省博,山西博物院保管部逯斌、发展部郭喜锋介绍了展览看点,他们透露这次带来的都是精品,“包括青铜器、玉器和陶范还有侯马盟书等,其中有30多件(组)国家一级文物”。
  【看点】
  春秋晚期晋国的官方文书“侯马盟书”
  “侯马晋国遗址”1965至1966年间出土的“侯马盟书”震惊中外史学界,1995年被评为建国以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文书,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在玉、石片上,有圭形、圆形及不规则形。侯马盟书是我国春秋晚期晋国的官方文书。这批文字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古代文字中用毛笔书写而篇章完整的古人手书真迹。本次展览就展出了5件“侯马盟书”,多为不规则的碎片,文字极其袖珍,大多是红色。
  古代铸造青铜器的工具“陶范”
  展柜中几块带有纹饰的灰黄色“石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两周时期铸造青铜器时所用到的工具‘陶范’。”春秋以来晋国作为占据黄河中游的头等强国,青铜铸造的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具体表现便是青铜铸造工具“陶范”的制作水平相当高。此次展览展出“虎形器耳整套陶范”等的同时,还以流程图等揭示了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流程——先塑泥模,依模做范,再往陶范中灌注青铜溶液,冷却后除去陶范,再加细琢修饰。
  “青铜铭文”传递千年前的信息
  展览中青铜器占了极大比重,当时的青铜除了在铸造工具和兵器时使用外,更多的还是广泛用于礼器,作为“国之重器”担任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君主贵族祭祀祈福活动的主角。将分封诸侯、祭祀典礼等内容的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也是当时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青铜器上的铭文为后人揭开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依据。此次展览中有一组八件成套的“楚公逆钟”,铭文清楚记载了楚公逆为祭祀先祖,出巡四方,四方首领入贡赤铜九万钧,楚公逆用以制钟的事迹。
  “金缕玉衣”的前身“缀玉覆面”
  很多人都知道河北博物院馆藏的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名扬中外,但您知道“金缕玉衣”还有前身吗?那就是此次展出的“缀玉覆面”。
  古人以玉敛葬,是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施覆于人体各部位使其不朽。缀玉覆面,是指将玉片做成人的面部五官等特征的形状,穿孔之后缀饰于纺织品上,殓葬时覆盖于逝者面部,缀玉覆面可说是西周葬玉器中的典型作品,汉代广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正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此次展出的“缀玉覆面”出土于晋献侯夫人墓葬中,由79件形制各异的玉件组成。
  神秘女性墓中出土800多件玉器
  展览中有不少极其精美的玉器,譬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葬中出土的玉人、玉熊和玉牛,小巧玲珑分外可爱。根据发掘结果显示,这位墓主人是晋穆侯的次夫人。她的墓中随葬品多达4000余件,仅玉器就有800多件。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次夫人,不仅可以入葬晋侯墓地,还能拥有如此奢华的随葬品呢?至今仍是个谜。此次展出她的随葬品中有件小玉人只有成人巴掌大小,属于商代器物。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