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心怀善念:浙江书画艺术家薪火相传的慈孝情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8-08
杭州8月6日电(见习记者 陈丽莎 实习生 宋唯岚)八月的杭州,虽消褪了此前的酷热,但当空的太阳依旧猛烈。原本很少在酷暑日出门,今已年过八旬的著名书法家、剧作家钱法成,得知被邀现场创作是用于捐赠慈孝公益事业,便欣然应允。
  近日,2016中华慈孝文化书画展在杭州开幕,当日十余名书画艺术家泼墨捐赠;该书画展将于8月7日正式落幕。
  书画展虽会落幕,但书画艺术家们对践行慈孝的所思与所为却永不落幕。
  作为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吴越钱氏第35世后裔,钱法成对慈孝的认同感与代代传承的《钱氏家训》密不可分。优良的家风家训、热衷慈善、践行慈孝,都化成了融入他血液里的因子。
  与钱法成一样,杨光宇身上也有着多重身份,既是著名书画艺术家、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同时还是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后人。
  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立下做人道理:是乃仁术真不二假、戒欺,以药行善,布施百姓等,这些精神在浙江大地上依然广为流传。
  作为胡雪岩后人,杨光宇也一直热衷践行慈孝。早在八年前,他就在一场书画展中,捐出了一幅他最得意的山水作品,这幅作品被一爱心企业以40万元人民币买下,善款悉数捐赠给地震灾区。
  “我想慈孝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爱,大爱是没有边界的。”杨光宇表示。
  与杨光宇崇尚的“大爱无疆”异曲同工的还有佛教的慈悲为怀和孝理念。
  “‘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佛经中有孝理念,中华传统中有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孝’依然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浙江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看来,如何发挥孝的价值,值得让更多的人思考和关注。
  杨光宇认为慈孝文化在当代有所遗失,面对现在的后文化时代,提倡慈孝,提倡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必要,“希望传统文化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断层。”
  杭州江南书画院院长宋柏松也认为,慈孝文化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教育,广泛地宣传慈孝文化、用慈孝的精神教化下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着。在他的影响下,34岁的儿子宋晓赟不仅是书画“生力军”,更是慈孝传承的“生力军”。
  宋晓赟表示,父亲是他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做事做人的指明灯,给予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无数次与父亲交流持续到凌晨三四点,“书画技艺需要薪火相传,而孝道同样如此。”
  除了不断践行慈孝,这两年,钱法成还完成了历史剧《两袖清风》的编写,剧本写的是于谦廉政爱民的故事。为什么要写于谦?钱法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于谦两袖清风,爱民如子。
  “于谦曾用自己两年的俸禄捐给灾民,对外地来的灾民也安排妥当;也懂得感恩,让从小服侍自己的仆人坐在上位……”写的虽是于谦的历史事迹,但同时也是钱法成自己心中的慈孝情结。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