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结缘”应摸清开发模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8-01]
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地都在加强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工作,但地方节会、衍生品、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文化资源应该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但从另一角度看,科技的过多介入,也会使一些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艺术品失去其原有意象和情感。在推动文化资源与科技融合开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科技绑架文化的不良现象。
文化资源是体现区域文化实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以及3D、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全息、现代声光电、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文化资源开发开始进入创新化、时尚化、数字化、共享化的全新时代。目前,国内外文化资源与科技融合开发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四类,包括数字博物馆模式、在线艺术品模式、文化科技演出模式和大数据模式。
数字博物馆模式主要是针对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资源,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方式呈现于网络上。
敦煌研究院是国内较早实施数字博物馆的代表性机构。国内除了敦煌之外,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等也都进行了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数字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这一模式大大促进了场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对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使博物馆真正进入到与观众全方位交互的新阶段。
在线艺术品模式主要利用动画渲染技术、街景技术、数字图像制作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将书画艺术品进行数字化读取,或加入动画元素进行二次创意加工,然后放到网络平台,供网民欣赏。
谷歌公司推出的“谷歌艺术计划”是这一模式的代表。谷歌使用特别设计的街景全景拍摄“小推车”,对一些精选的美术馆内部环境进行了360度全方位图像拍摄,当这些图像完美结合起来,便可让参观者顺畅浏览博物馆内超过数百个展览厅的内部景象。其中有些图片是采用10亿像素级的超高分辨率的图像捕捉技术进行精细拍摄的,观众能够极为清晰地观察作品的笔触等细节,这是在现场参观很难做到的。
在线艺术品开发模式不仅可以让艺术品走出“深闺”,有效扩大受众范围,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其衍生价值。随着众多与艺术相关的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艺术展览展示方式将面临颠覆式突破。
而文化科技演出模式主要运用虚拟现实、全息互动投影、立体幻影成像等交互展示技术,沉浸式环幕、球幕、天幕立体电影制作技术,数字影院设备和播放技术,多媒体幻影表演舞台展示集成技术等,将各类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创意、编辑,在舞台上展示呈现。
这类模式的代表企业之一是华强集团。去年,华强集团承担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大型全景式球幕系统〈西游传说〉》通过了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验收结项,该系统通过软件控制、虚拟现实、娱乐仿真、人机交互等手段,将技术创新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填补了我国球幕影院技术空白,并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成果和推广应用成效,是实现文化资源与科技进行融合开发的典型代表。
此外,实景演出也是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目前这一领域对现代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
大数据模式则通过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存储、传承与开发。
2014年,甘肃省搭建了“数字甘肃文化产业平台”,通过建设数据库、文化数据云服务平台和文化应用交易平台,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数字技术,对文物、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古籍典籍、书刊等进行加工处理,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达到保护传承、创新共享的目的。浙江省也成立了数字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依靠口传心授方式流传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的传统技艺、濒临毁弃的珍贵文史资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和集成,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和结构化的文化资源检索服务。
大数据模式是对文化资源分析挖掘、共享和有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有重要意义。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画作鉴别、古文献修复、历史文物分析等,可以对残存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自动修复;同时,大数据技术也对改善文化数据整体框架上存在的碎片化的状态、消除信息孤岛有较大价值。
(作者系东方意象文创机构高级规划师)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