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东周时期大墓葬群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3-26]
新华网呼和浩特电(阿斯钢 包小翔)由吉林大学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最近在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境内发现一处距今2000多年前的大型墓葬群,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试掘清理。
据介绍,这一大型墓葬群位于林西县双井店乡石砬子山东南坡上。650平方米的试掘现场密密麻麻分布着29座墓葬,据考古专家讲,这仅仅是整个墓葬群的一小部分。26座墓已清理完毕回填。
正在挖掘现场的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系主任王立新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试掘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挖掘出陶罐20多个,青铜短剑2把,还有部分铜饰品以及陶鬲、陶壶等。
据考古专家初步推测,这一墓葬群大至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墓葬。它与以往已命名的考古文化都有一定区别,是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它有可能填补西拉木沦河流域考古文化的缺环。
据王立新教授介绍,这次在内蒙古发现的墓葬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90%的尸骨都被早期(即埋葬后不久)扰动过,扰动的部位主要在胸部以上,根据尸体头骨、肢骨的铜锈判断,陪葬的青铜器已被拿走,这个现象极为奇特。青海卡约文化(商周时期)有过类似情况。据考古专家解释,此为葬俗,在死者埋葬后两三年,由亲人把尸骨全身扰乱,有利于死者升天。但卡约文化为全身扰乱;二是不拿走陪葬品,这与此次发现有明显区别。从这些现象和29座墓葬中仅有一座儿童墓未被扰乱的情形看,很可能是敌对民族的报复行为。
大量的殉牲也是这处墓葬群的特点。最常见为马、牛和羊。最多为马蹄(每个墓穴中有4至8个),其次为牛腿骨、羊头和少量狗头。墓中没有任何农业生产工具。这说明,主要生产形态是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业是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补充。
这处墓葬群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出土文物以夹沙灰褐陶罐为主,还有少量的陶鬲、陶壶。据考古专家介绍,此次发掘出来的四足陶鬲极为罕见。
这处墓葬群的发现对于研究20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是由吉林大学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西拉木沦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及相关遗存综合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