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通讯:非遗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6-11
天津6月9日电(记者 蔡志坚)一群好奇的观众,围着一个80岁的老头,只见刻刀翻转起落间,一个关羽的形象初现模样,这一刻仿佛只属于他和他的皮影世界。
  年事已高,说话已不再流利,谈起皮影雕刻技艺,张老打开了话匣子,对皮影雕刻技艺的情感源源不断地向外涌出。
  11岁那年,张魁接过父亲手里的刻刀,开始了自己70年的皮影雕刻手艺人的生涯。上色、绘画、贴驴皮雕刻,一刀一刀70年来孜孜不倦。
  张老用的椴木案台,表面涂了一层蜡,但是千疮百孔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做过多少个皮影张老早就记不清了,“当初蓟县有38个皮影戏班子,用的全是我们家做的皮影”,说起这个张老透露着一股自豪。“《唐王东征》《西游记》《八仙过海》,唐宋元明清的故事,都能做”。张老说一套《西游记》不仅只有师徒四人,还有山水、房屋、动物、妖怪、神仙等等,至少要用5大张驴皮,做三四年时间,有的时候凌晨三点就起来做。
  “该方方,该圆圆,做的多了,刀工越来越稳,做的也就更好了。”张魁的皮影雕刻技艺,早已获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说起自己做的皮影,他指着自己父亲曾经做的一个皮影说“我父亲做的比我做的更魁梧更神气。”
  同样是11岁那年,河北永清县的徐艳丰喜欢上了同村老爷爷的蝈蝈笼子,不久年幼的徐艳丰就用高粱秆仿造出一个。慢慢的高粱秆做的花灯、凉亭都从这个农村小伙儿手里造了出来。从那时候开始,高粱秆扎刻艺术成了徐艳丰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候人都要下地劳动,不努力劳动就被视为没出息。“谁说也不听,打、骂、轰走、不给饭吃,也还做,就是这么喜欢”。14岁那年,徐艳丰觉得天安门特别漂亮,他找了一张天安门的张贴画,用了3年7个月,制作出一个2米长的“天安门”扎刻模型。
  白塔、佛香阁、故宫角楼、滕王阁、黄鹤楼、应县木塔,65岁的他现在已经做了100多件各类古楼亭扎刻模型。中国美术馆,日本、英国、法国等好多国家都有收藏他的扎刻作品,“每一个都跟自己的孩子似的,抱走了我心疼。”
  不认字的徐艳丰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所做的高粱秆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中,包含了平衡、稳定、榫槽角度等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的知识,还极具观赏价值。
  “一开始绝对没有现在这么精致,可是越摸索,精神越充足,这件做的不理想,下件我一定想到把它做理想。有的时候干农活回到家,累的不行,但是慢慢摸索起来,越做越精神,我干到过公鸡打鸣,这件事儿要干好就必须下功夫。”
  2008年“秸秆扎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艳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徐艳丰说,年轻的时候喜欢干这个,大家都觉得没出息,甚至都娶不到媳妇,盖不起房子。“现在我这一个模型能换3套房。”
  6月9日,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68位传承人在现场向观众传递融入生活的工匠精神。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