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大赛

勇敢无畏的写作——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正式启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5-31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征稿将从2016年5月25日起向全球发出征稿邀请,至2016年9月25日截止,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仍然秉持其开放性,向全球公开征集针对2015年9月20日至2016年9月20日期间举办的针对当代艺术展览的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

所有投稿经国际评审团进行严格的匿名评审后,一等奖得主将获得5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二等奖将产生中、英文获奖者各一名,分别获得2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秉持一贯的独立性与多元性,邀请了不同背景的5位评委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乌特·梅塔·鲍尔(Ute Meta Bauer),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Cao Yiqiang),《Cabinet》杂志英国编辑布莱恩·狄龙(Brian Dillon),柏林作家、策展人戴维·埃利奥特(David Elliott),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雨(Philip Tinari),对来稿进行匿名评审。

国际艺术评论奖经过了两届的推动和实施,其影响力已经完全超越了最初中英两国的范围,两届IAAC共收到超过500篇稿件,投稿者遍布47个国家和地区,有中、美、英、法、西班牙、俄罗斯、加拿大、埃及等地,甚至还有来自黎巴嫩、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中东地区国家的投稿;而撰写者的身份也日渐多样化,包括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教育研究机构专业人士、艺术院校学生以及自由撰稿人等。

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加拿大作家David Balzer获得大奖,中国的张未和美国的Andrew Weiner分获二等奖。第二届稿件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种为学术话语形式,其更多地致力于分析作品的理论基础;而另一种则具有即时新闻性,将作品准确地定位在公共领域。IAAC组委会主席Henry Meyric-Hughes表示:“最好的写作是这两者的结合,这恰恰也是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宗旨:坚持和鼓励一种面向公众的、有想法有智慧又不囿于专业领域的写作方式。”

在全球关于艺术和艺术价值的对话中,地理和政治上的边界将不再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地积极关注当代视觉艺术的国家,对于坚持客观性、独立性、批判性、原创性,增强写作能力以及从机制、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整体考察展览有着的共同要求。国际艺术评论奖鼓励多元创作,希望投稿者能够勇敢无畏地表达对作品的态度,坚定地捍卫当代创作的价值。

国际艺术评论奖意在以批判的方式回应对于艺术家或观众的变化感受,且也期待在塑造此两者中发挥作用。要促进一种双向或者多向的对话。通过鼓励人们去更多地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使读者与艺术家的意图建立各种不同程度联系,甚至能够引起艺术家们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批评中缺席的艺术家们。未来,国际艺术评论奖力争发展成启发青年作者对于我们所处时代艺术的一个参照标准,更重要的是,IAAC以其独立的当代艺术评论成为艺术理论世界的有益补充,它也必将成长为艺术评论版图上的重要坐标,为公众的艺术评论探索出多条路径,引导出多重认知,构建出多重维度。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办,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国际艺术评论协会,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承办,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及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赞助。大奖还得到上海市、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奖项简介

2016年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向全球评论者公开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所提交的稿件须针对2015年9月20日至2016年9月20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举办的某个当代艺术展览。

一等奖获得者除了可以得到5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以外,还将获得一次前往伦敦或上海短期驻留的全额赞助。二等奖将产生2位获奖者(中、英文各一位),他们将获得20,000元人民币奖金。

本奖项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

本次活动向全球公开征集艺术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为确保评审过程的客观公正,由中、英双语的艺术界权威人士组成的国际评审团将对投稿进行严格的匿名评审。

投稿方式

登录www.iaac-m21.org下载并填写申请表格,以单个PDF的附件形式提交评论文章。中文稿件字数须在2000字以内,英文稿件字数须在1500字以内,最多可附加3张高清图片以供出版需要(PDF文件大小不超过4MB,邮件大小不超过5MB)。申请者须将填写完毕的表格及作品附件以电邮形式提交至“联系方式”一栏中所列的中英方电子邮箱。

国际艺术评论奖拥有所有申请者提交的文章版权(无论此前有否出版)。举办机构和中、英两方的学术支持单位将对所有入围者的文章进行分类和筛选,再将其翻译成中文(针对英文稿件)和英文(针对中文稿件)两个版本,以供出版之用。

最终评选将由国际艺术专家评审团以英语会议的方式进行终审,评选结果将于2016年11月前向媒体公布。包括获奖者在内的20位入围者将进入终选名单,获奖的艺术评论将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刊登在出版物和官方网站。

征稿截止日期:2016年9月25日

联系方式

中方联络机构: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200126

电话:+86 21-6105 2121

电邮:iaac@21msms.com

英方联络机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地址:20 Howie Street, London, SW11 4AS

电话:+44 (0)20 7590 4423

电邮:iaac@rca.ac.uk

评审团成员

乌特·梅塔·鲍尔Ute Meta Bauer 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曹意强Cao Yiqiang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新美术》主编

布莱恩·狄龙Brian Dillon 作家,《Cabinet》杂志英国编辑

戴维·埃利奥特David Elliott 柏林作家、策展人

田霏雨Philip Tinari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简介

乌特·梅塔·鲍尔 Ute Meta Bauer

乌特•梅塔•鲍尔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的创始馆长(NTU CCA),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授。曾任教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也是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文化与科技项目的创始馆长(2005-2012)。2012-2013年期间,她曾任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鲍尔曾任《Documenta11》(2001/2002)联合策展人、第三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总监(2004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北欧馆代表(2003年)以及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的挪威代表(2004年)。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她与MIT视觉艺术中心总监Paul Ha共同为杰出艺术家琼•乔纳斯策展,并获特别提名奖。此外,她主导和参与策划多个展览与项目,包括《失乐园》、为Zarina Bhimji、Trinh T. Minh-ha和Fiona Tan策展、《戏剧领域—表演、电影和录像之关键策略》、《杨福东:附带脚本》、《欣琳•姬尔:迎抱海岸》、《艾伦•塞库拉:鱼的故事》、《托马斯•萨拉切诺:即兴蜘蛛乐团》以及《琼•乔纳斯:他们在无声中走向我们》。

鲍尔编辑了大量当代艺术作品,最近出版的有《Intellectual Birdhouse》、《艺术实践研究》(与Florian Dombois、Michael Schwab和Claudia Mareis合编,2012)以及2013年的《首届世界双年展—引力转移》(与侯瀚如合编)、《AR—艺术研究》(与托马斯D. 特鲁默合编)

鲍尔还任职于各委员会,包括Iniva London、nbk Berlin、上海外滩美术馆、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和卑尔根大会。

曹意强 Cao Yiqiang

曹意强教授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美术》主编,曾任英国《艺术史》国际顾问、牛津大学博物馆研究员、美国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克拉克艺术院院士、密西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关注中国艺术史学科建设,致力于艺术与思想、图像与历史、艺术与国际交流的关系研究。

布莱恩·狄龙 Brian Dillon

布莱恩•狄龙博士是皇家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评论系的兼职教师,在该学院教授两年制批评写作课程,也是一批博士和硕士生论文导师。2008-2011年,担任肯特大学英语学院创意和表演艺术研究员,研究项目为“二十世纪的废墟”,并发表了一系列出版物,包括中篇小说《庇难所》(斯腾伯格出版社,2011年)、艺术家著作和理论选集《废墟》(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白教堂,2011)、《大爆炸》(企鹅出版社,2015年),并在Cabinet、《艺术论坛》、《frieze》、《卫报》、《都柏林评论》和《伦敦书评》等杂志刊发相关文章。

布莱恩•狄龙博士也是一名自由作家和评论家。担任《Cabinet》杂志的英国编辑(一家纽约文化季刊),《艺术评论》杂志的特约编辑和专栏作家,《Tate etc.》杂志编辑成员。并为许多刊物撰稿,包括《爱尔兰时报》、《都柏林评论》、《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卫报》、《艺术论坛》、《Aperture》和《frieze》等报纸和艺术文化杂志。他还为一些机构撰写文章目录,如泰特、巴比肯、古根海姆和海沃德画廊。狄龙博士著有《房间》、《痛苦的希望:九种忧郁症生活》等书籍。即将出版的作品包括《Essayism》(伦敦:菲茨卡拉多版,2016年),其有关历史和散文文学、艺术和电影的现实相关性;以及《一则坎特伯雷故事》(伦敦,英国电影学院,2018)。

戴维·埃利奥特 David Elliott

戴维•埃利奥特,英国策展人、作家和当代艺术教授,曾任牛津、斯德哥尔摩、东京和伊斯坦布尔博物馆馆长。目前是伦敦三角艺术网络/煤气厂的董事会主席、柏林MOMENTUM顾问委员会的董事会主席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策展客座教授。

作为一名苏联和俄罗斯先锋派专家以及现当代亚洲艺术专家,他在这些领域和当代艺术出版了大量作品。2008年至2010年,戴维担任第17届悉尼双年展的艺术总监;2011年至2012年,执导了首届基辅当代艺术双年展;2012年至2014年,担任第四届莫斯科年轻艺术家国际双年展梦想时代的艺术总监。策划的展览包括《PANDAMONIUM—来自上海的媒体艺术》、《帝国片段》(包括MOMENTUM、柏林)、《别处艺术》、《Scheisse:周啸虎与巴拉干个展!!!》、《前苏联和其它神秘地方的当代艺术》、《沈少民:这里没有问题》、《关尚智与玛丽安娜•哈恩的社会结构:新作品》、《爱情的乐趣,第56届国际十月沙龙》等。埃利奥特的新书《艺术与裤子:亚洲当代艺术的传统与现代》将由美国出版商协会出版。

田霏雨 Philip Tinari

田霏宇,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董事,负责尤伦斯的展览、公共教育及其它拓展活动,并致力于UCCA近百万人次的年度公共活动。在过去四年里,他在UCCA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包括William Kentridge,Liu Wei,Sterling Ruby,Matthew Monahan,Kaari Upson,Alex Israel,Pawel Althamer,Xu Zhen/MadeIn Company,Ji Dachun,Tino Sehgal,Taryn Simon,Wang Keping,Teppei Kaneuji,Tehching Hsieh,Wang Xingwei,Kan Xuan,Yung Ho Chang,Yun Fei-Ji,and Gu Dexinamong等等。

此前,他是双语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的创始编辑。并是一名独立作家、翻译家、出版商和策展人。他还是巴塞尔艺术展的中国顾问、中央美术学院(CAFA)讲师和《艺术论坛》中国网的创始编辑。目前,田霏宇任职于各咨询委员会和其他机构,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协会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最近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他获得杜克大学文学研究学位和哈佛东亚研究学院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大学富布赖特奖学金获得者。他目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艺术史哲学博士。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