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艺术创作假大空:北京一天几十个展览有啥意义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4-24



近期,浙江卫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的一期节目在杭州博物馆内拍摄引起广泛质疑。一直以来,博物馆在大众心中都是安静、崇高、静谧的,一朝和备 受关注、闹腾非常的娱乐节目联系在一起,的确让人一时转不过弯来。难道是博物馆太寂寞了不成?在笔者看来,在博物馆里拍摄这类游戏类真人秀节目,的确有点 闹腾,万一不小心破坏了文物,那就不妙了。博物馆要想吸引大众关注,看来还得再想新招。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召开让人们再次想起此前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只有短短三集,修复师门技艺精湛、兢兢业业,有的人甚至为文物修复 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而他们也将自己的生命痕迹留在了文物中。《中国青年报》本周“冰点特稿”关注《故宫新匠》,跟踪报道了“文物修复师”火了之后应届毕业 生到故宫应聘的故事。感受故宫的文化魅力,与真正投身其中显然还有很大差距。在这个凡事讲速度、谈效率、拼业绩的时代,选择,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事业的执 着,或许是引起人们内心波澜的原因。

  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给人的是感动,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带来的则是震撼。4月18日,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在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纽约时报》和路透社因欧洲难民危机的摄影报道共同获得突发新闻摄影奖,《波士顿环球报》一组关于缅因州男孩遭受虐待后重拾生活勇气 的图片报道获特写摄影奖。这些新闻摄影作品因为对生命、对苦难直接而生动的表达刺痛人心,也使得作品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不少人都表示“看哭了”,如果你 只是看哭了,那远远不够。这些作品之所以如此有力量,那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人”本身,是对生命的叩问,对未来的向往。

  在碎片化文字、情绪化语言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今天,我们所关注的东西越来越琐碎和无意义。除了人的生命本身、作为人的人格与尊严也被严重忽视,因此便有 了“顺丰快递员被掌掴”这样令人愤怒的事情发生。私家车司机打的不仅是快递小哥的脸,反映的也是整个社会的戾气。而网友对私家车司机的网络暴力行为,同样 令人不寒而栗。人的尊严被践踏、法律被漠视,这样的社会怎不令人战栗?类似的事件,在“斗争”与“反转”中,既是理性的缺失,也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艺术与这些社会现象并非无关,本来可以有所作为,却一直处于自娱自乐的热闹之中。有媒体统计,在北京,一天至少有10个展览开幕。但令人沮丧的是,鲜见可以打动人心的展览和作品,因为有一些艺术家的出发点不再是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注,而仅仅是市场。在今天,艺术可以有太多的形态,或架上,或装置,或美,或丑,然而除去了形制的外壳,内里的思想与情感是否苍白?如果有一件作品曾经感动过你,相信那一定是生命的力量。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