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场每年一度的艺术展览,被誉为“世界艺博会之冠”,它发源于欧洲,席卷过美国,如今又落脚香港,被视为全球当代艺术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这就是巴塞尔艺术展。自2013年由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更名以来,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今年第四次与公众见面。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是亚洲艺术与国际艺术的一次对话。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是汇集了来自35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共239家顶级艺廊,为3000多名艺术家提供展出的平台,包括了艺聚空间、艺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光影现场、艺文出版六大板块。作为作为亚洲艺术界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在亚洲地区艺术生态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早在开展之前,大牌画廊带来的大牌艺术家作品就早已备受瞩目,有的甚至在展览之前就已经预订;展会现场更是成为焦点。3月22日、23日,是艺术展VIP预展时间,国际性藏家们经过两天的观望都纷纷下手,各大国际画廊及大陆本土画廊在公众展出日之前就获得了较出色的销售佳绩,甚至很多画廊已经售罄。
全球总监Marc先生还与我们分享了艺术展与画廊、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巴塞尔艺术展是为了服务于画廊、艺术家的一个平台,画廊为了发展必须要参加, 但最紧密的关系一定是与艺术家的联系。他们必须建立一个空间或项目来吸引好的艺术家们。与此同时,我认为很多画廊低估了拓展藏家的重要性。他们需要去找到好的藏家,把他们引入项目中,同时也用项目去吸引更好的藏家。他们应当留意有收藏意图的人群,激发他们成为艺术赞助者的兴趣。密切地与艺术家、项目和空间合作。所以我认为这种对发展项目和发展藏家基础的双重关注,同样发展与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有博物馆展览,双年展,他们与策展人之间有良好的关系,这三个因素条件,就如同画廊为艺术家策划项目时凳子的三条腿。
今年六大板块各具特点,亚洲区新任总监Adeline Ooi介绍说:今年展览设计的变化是基于我们对过去三年展览的研究,主要是想取得更好的客流量,因为你知道每年我们有大约6万的观众来观展,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感到很舒服,同时我们的艺术品能够受到很好地保护。你知道,我们确实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将INSIGHT展区放到三楼,使其更集中和统一,所以当观众浏览那个展区的时候能强烈感受到这是来自亚洲的艺术品。
而Encounter(艺聚空间) 是突破传统展会界限,呈现更全面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作品的装置艺术展区。跨两层楼,四个展厅。包括了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个计划与作品,五件特定场域作品,和六件首度亮相的全新作品。作品体现一种多元性。香港巴塞尔Encounter展区的重点就是场地的运用,香港会展中心的美丽的走廊和交叉人行道,利用天花板10米的高度,打造出一种真正舒缓的、生动的、给人启发的环境,让6万多的观众邂逅不同规模的作品。
艺廊荟萃板块更是汇集了全球最著名的画廊参加,艺术中国记者在展览现场采访了几家重要画廊的负责人,以及艺术家和现场的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了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以下是是画廊负责人对于本次艺术展的介绍和当下艺术市场发展状况的分享。
贝浩登销售总监黄知衡介绍到:本届香港巴塞尔贝浩登画廊为公众献上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印度艺术家巴尔提•卡尔(Bharti Kher)、法国画家博纳德•弗莱兹(Bernard Frize),中国知名青年艺术家陈飞、陈可、 黄宇兴,及埃尔南•巴斯、JR等西方新晋艺术家的作品。画廊目前的销售状况十分令人欣喜,截止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预展的第二日,已有40%至50%的作品售出。香港作为亚洲的中心,其低税的便利经济环境使艺廊操作相对简便,同时,艺术巴塞尔也体现出香港引介东西方互动交流的传统。
德萨画廊(De Sarthe)负责人Pascal De Sarthe先生讲到:德萨画廊这次以“红色”为题,展出殿堂级的亚洲及西方现代与战后大师、当代艺术家作品,全面呈现德萨画廊香港、北京(的专业领域)。汇聚德国重量级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赵无极、朱德群、胡安·米罗、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和具体派(Gutai)代表艺术家。销售状况也实属不错,预展首日2件作品售出,第二日售出共5件作品,这是一场充满活力的艺术盛会,随着新晋亚洲藏家群体的持续壮大,东西方艺术市场已融汇成全球性的市场,供亚洲藏家品鉴。我对目前的艺术市场充满信心。虽然纵观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体下滑,但艺术市场仍然较活跃,艺术品作为有形资产,受到一些投资者和富有的收藏家的追捧,他们转而将资本投入到艺术市场中。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艺术市场一定会保持积极态势。鉴于国际艺术市场总体保持稳定,会有更多的收藏家涌入市场,及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的出现。本年的艺术巴塞尔展会也证明了新晋收藏家群体的壮大和对市场的热情,这将是未来几年的必然趋势。
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董事长Christopher DAmelio先生告诉艺术中国记者:卓纳画廊创立于纽约,并分设于伦敦。今年参展艺术巴塞尔卓纳画廊聚焦比利时当代艺术家迈克尔•波莱斯曼(Michal Borremans),同时荟萃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尼奥·劳赫(Neo Rauch)、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等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预展两日以来,作品销售非常好,作品几乎全部卖出。
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变化及艺术认知的状况,Christopher DAmelio先生也跟我们分享了他的看法: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方向发展迅猛,而中国的公众对当代艺术也表达出强烈的求知、收藏意愿。中国大陆地区对当代艺术的开放心态应当促使公众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当代艺术作品,特别是西方艺术品的观赏中来,并非止步于在线或者图册上的了解,而是不论何种艺术表现形式,亦非局限于一个艺术家的单件作品,都亲身地体验作品自身,尽多地参与到艺术展览中,增进对艺术家的了解。这一互动性的教育意义,正是艺术巴塞尔致力表达,也是卓纳画廊所致力于实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知识也分享传播了西方当代艺术。以往的经验证实,中国的博物馆、机构和收藏家十分欢迎艺术态度严肃的展览,并有着敏锐的艺术判断。卓纳画廊秉承一贯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呈献更多的高水准展览和优秀艺术作品。国际艺术市场多年来势头强劲,暂时的减缓可能与目前的经济形势有关。但我并不认同艺术市场泡沫化的观点,纽约、欧洲及香港汇聚了众多优秀艺术家及作品,放眼中国,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年轻的新晋收藏家,这一群体似乎将促使延续这一趋势,并在经济大局扭转之时,迅速活跃于艺术市场中。纽约和香港为他们呈献一流的艺术选择,这也正是广大藏家孜孜以求的。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