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力 ( Philip Alden Kuhn)
2月15日,汉学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在推特上发布消息称,著名美国汉学家孔飞力逝世。稍后其在评论中补充,孔离世的确切时间是“上周四”(2月11日)。孔飞力的儿子Anthony Kuhn随后通过邮件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了父亲的死讯。目前,Anthony正在波士顿料理父亲的后事。
孔飞力( Philip Alden Kuhn) ,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著名的汉学家。其所著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汉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师从著名汉学家、“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教授。是继费正清所代表的第一代汉学家之后,第二代汉学家的领军人物。曾获得过中国政府颁出的“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该奖项创设于2010年,是当前国际上搞中国研究的最高奖项。奖项由世界中国学论坛颁出,该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与孔飞力同在获奖名单上的还有法国学者谢和耐、俄罗斯专家罗高寿等人。
华东师大海外中国学中心研究员龚咏梅曾著书《孔飞力中国学研究》。并在2004到2006年以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做过孔飞力的学生。
在龚咏梅的印象里,当费正清在90年代为自己选择哈佛接班人时,经过种种比较和思考,最终选择了孔飞力。因为只有选择他“才能保持哈佛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地位”。
2月16日上午,龚咏梅的师兄,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陈君静接到电话,“你的孔飞力故去了”。陈君静赶紧上网去查,消息随即被证实。陈君静从1998年开始研究孔力飞,是国内研究孔飞力最早的学者之一。
陈君静在1998年写就、1999年发表的《孔飞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文,在孔飞力过世的消息出来后,再次被广泛传播。
在陈君静看来,孔飞力在汉学研究中有承前启后的位置。
在其前,有其导师费正清;在其后,美国汉学家逐渐“被华裔所代替”。比如翻译孔飞力《叫魂》一书的陈兼、刘昶,均是改革开放以后出国读书,后留在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在美国,真正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也在减少。在陈君静看来,“从历史角度来讲,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在衰退、在下降”。“不再像孔飞力这一代人,这一代人才能被称为‘中国通’”。
在汉学研究界,孔飞力最大的成就在于“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
不同于一些美国汉学家“想象中国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想当然”,孔飞力尊重中国的历史实际。“比如他研究太平天国,他就会弄清楚太平天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在陈君静的印象里,为了研究,孔飞力来过中国“n次”。
其研究方法独到,《叫魂》的写作中,孔飞力已经开始运用后现代史学的方法,“他写的非常流畅,像写小说一样”。《叫魂》也因此被看作是后现代史学写作中一个成功的案例。
为什么有很多人悼念他、怀念他、想念他?“因为现在我们讲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但孔飞力早早就强调了要有中国传统、中国理念的普世价值观”。“也就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即西方学者搞中国研究,研究传统中国如何变成现代中国,离开中国的实际是不行的”。
孔飞力因此被称为“中国中心观”的重要代表人物。
而在90年代以后,其对中国史的研究又逐渐与世界移民史结合起来,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结合,视野更加开阔”。
陈君静开始研究孔飞力时,其《叫魂》中文版尚未翻译出版,陈扒着英文版一点点看,又从孔的同门师兄弟柯文的研究中窥探孔飞力其人。近20年研究下来,陈认为孔飞力是“数一数二的汉学家”。
1997年前后,孔飞力到上海访学。尚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的陈君静曾与孔飞力有过一面之缘。“比较严谨,比较认真,话不多,属于这种类型的人”。
与孔飞力接触的两年里,龚咏梅不赞同别人认为孔“很有架子”的评价,反而认为其和蔼可亲。每次上课,70多岁的孔飞力背着双肩包准时出现。最后一堂《海外移民史》的课,孔从自己的双肩包里倒出了一堆吃的喝的,“都是带给我们的”。孔上课从不用PPT,“他是老派的”,用黑板板书,写中文繁体字,有时候字写的“缺胳膊少腿的”,“我们纠正他的错别字,他还自责自己电脑打字用多了,写字退步了”。
孔飞力著书不多,遇上他课堂上好的课题,龚咏梅直接问他,“为什么不再写本书呢?这是很好的写作题材啊”。孔会回她,“我愿意留给我的学生去做。”在孔的印象里,教学生和写著作同样重要。“我有一半的时间,是留在培养我的学生上面的”。
儿子Anthony现在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驻中国北京的记者。谈及这份工作,Anthony直言,“这与父亲的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