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西藏博物馆万余件文物有了“身份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1-08
拉萨1月7日电 (记者 赵延)7日在西藏博物馆的瓷器建档室内,措吉美朵和几位同事手持软尺,在一排瓷器面前忙碌着,一旁不时有人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数据,该馆文物建档工作有序地进行着。目前,万余件文物已经建档,有了“身份证”。
  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开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分展馆区和库区两个部分,至今馆藏品已达52万余件。
  据该馆保管部副主任巴桑潘多7日介绍,西藏博物馆开馆初期,文物建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除了简单的文物目录外,缺乏完整的、符合现代馆藏文物管理要求的详细档案,给文物普查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
  为此,该馆2013年启动文物建档工作。为了规范藏品档案的填写,建档工作之前,该馆制定了文物编号格式及登记要求、登记条目、描述规范,同时,又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表的内容,对档案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据巴桑潘多介绍,对于建档的文物,工作人员将根据规范录入文物的名称、年代、来源、完残程度、外观尺寸等14项内容,并根据文物的分类进行拍照和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一样,每个建档的文物都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
  对于唐卡类的文物,巴桑潘多表示,当出现鉴定流派、判断年代或者人物身份的辨识困难时,该部门会批量安排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门座谈,对这些唐卡一一辨识,保证建档内容的权威性。
  另外,在文物建档工作中,为了不破坏唐卡类文物的外观和画心,工作人员专门手工制作了棉布条,“将每幅唐卡的编号写在布条上,再用针线将布条缝在唐卡的边角上,这样既方便查找,也不损伤唐卡本身。”唐卡建档工作室工作人员京红说。
  巴桑潘多告诉记者,西藏博物馆开展文物建档工作,不仅完善了馆藏文物的身份信息,也为下一次的文物普查建立了基础档案。
  目前,西藏博物馆馆藏佛像、衣服类以及丝织品类文物的建档工作已经完成,法器、唐卡、瓷器的建档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西藏博物馆已经有万余件馆藏文物完成了文物建档的工作。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