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炉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也是工艺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而在当代的艺术品市场上,铜炉则是最近几年市场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明初至清中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当中最负盛名的非宣德炉莫属,被明清文人誉为文玩之首。其简洁、含蓄的美,取代了青铜器狰狞、繁复的美。
虽然不少宣德年款的铜炉动辄过千万元,但现在存世的宣德炉,没有一只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明宣德本朝铸造的标准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到代“真宣”,甚至台北故宫几只从紫禁城乾清宫带过去的流传有序的炉子,文博界对其年代都充满争议。鉴别真假宣德炉,已经成为中国文物界的一宗“悬案”。
A 宣德炉断代成谜
羊城晚报:金铜造像最近十年从无人问津的收藏偏门,一跃成为“大拍”的标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并且有可能步其后尘的,可能非铜炉莫属。这几年铜炉的拍卖价格大家有目共睹,为什么会这么受关注?
何朝阳:焚香、点茶、挂画、插画,在宋代并称为“文人四艺”,是文人诗词歌赋之外的必修课。明初至清中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铜炉的藏玩风气在明清时期也延续有四五百年。
这不仅是由于铜炉的产品设计、铸造工艺、表面处理、功能性、互动性、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都臻于完美,也是因为这段时间社会经济繁荣,相当庞大的富裕人群有条件来享受情致生活,而此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又使得文人远离官场、醉心器玩,靡靡之风盛行。
鸦片战争之后,虽然玩炉之风犹在,但国危民尚不能自安,玩炉已是上层阶级的事情,宣炉文化日渐式微以致熄灭。
到今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人日趋富足,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反思过后,中庸和谐、张弛有度的传统生活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中国人特有的优雅生活方式,又在逐渐回归,宣德炉也由破铜烂铁逐渐回归原来的位置,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王力:最近几年喜欢铜炉的人的确是增加了。之前我们把铜炉跟金铜造像放在同一个专场,但后来我觉得,单纯从材质出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个专场,不是太合适,所以今年还是把铜炉放到了文玩的专场里面,让它回归文玩清供的行列。上周秋拍我们有十几个铜炉上拍,很多都拍得很不错。
羊城晚报:铜炉之中最著名的肯定是宣德炉,不在收藏界的市民,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宣德炉的大名。是不是只有宣德年间制作的香炉,才能称为宣德炉?
何朝阳:几百年来,对宣德炉的定义、真伪始终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停息过。可以说,鉴别真假宣德炉,已经成为中国文物界的一宗“悬案”。但这也是吸引我这十几年来一直去研究它的一个原因。
从严格意义上讲,或许只有宣德本朝皇宫制造的铜炉才能称为“宣德炉”。但这种黄铜工艺品从创铸出来之后就受到朝野的热捧,上行下效,仿造之风在宣德本朝就开始了。在宣德炉创铸后的500多年里,仿造之风不断,虽然炉的造型式样和工艺水平有了诸多不同,但式样、工艺、材质都保持了极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炉款基本和它诞生时一样多为“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即便是明清两代官作的宣德炉也是如此,所以也可以说,宣德炉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做清晰界定的实用工艺品门类。
羊城晚报:您的意思是,宣德炉已经成为一个统称?
何朝阳:对。所以收藏界对宣德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特指由宣德皇帝授意创制出品的皇家铜炉,谓之“真宣”。而广义的,泛指明宣德宫廷创制后,按一定标准生产制造的仿宣德铜炉工艺品门类,谓之“仿宣”。
我们之所以坚持认为宣德炉是这一类工艺品的名称,是因为500年来,宣德炉的仿造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艺和样式,爱好者和收藏者也一直约定俗成地对其这样称呼。
有朋友说得好,炉带宣德款与其说是伪仿,还不如说是对宣炉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这也正是这类铜香炉历来被统称为宣德炉的原因所在。就像“景泰蓝”一样,明代有明代的景泰蓝,清代有清代的景泰蓝,今天有今天的景泰蓝,而不是说景泰时期生产的才是景泰蓝。
B 宣德炉开启黄铜批量铸造的先河
羊城晚报:宣德炉到底有什么好,让后代对它这么如痴如醉?
何朝阳:清冒襄在《宣炉歌注》中写到:“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它将珠光宝气的光芒内敛,呈现出如宋瓷般温润如玉的光泽,色彩变化多端,或沉静、或肃穆、或富贵、或雅致,这也是宣炉最美妙的地方。
明代的士大夫极崇尚素雅、讲求神韵,宣德炉铸工精良、造型简洁、色泽亮丽,正好符合这种审美情趣。加上黄铜解决了青铜器、铁器容易生锈、腐蚀、残旧的问题,相比陶瓷炉具又不怕摔碰,所以受到追捧。
更重要的是,宣德炉的创铸,开启了中国用黄铜批量铸造的先河,其选料之精、数量之大、影响之广,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所有铜制品之最。
它能够小中见大,正因为有青铜礼器的血统。与高古青铜器比较,宣德炉又并非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而是兼收了宋代瓷器的简约、文静,造型更加精致,轮廓线条更加流畅,细节的变化也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独具明代特色的铜器风格。
王力:铜炉跟明式家具其实一样,都是简到极致、美到极致。我接触过很多铜炉的买家,都是书画和沉香的藏家,买其他东西的时候看到铜炉,就喜欢上了。一个铜炉摆在那里,只要一束光,它的气息,它的线条就会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睛。特别是书画的收藏家,他们的审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美是共通的,铜炉有什么好可能他们一时半会说不上来,但就是喜欢这种简单的美,都是纯粹的喜欢。
而且铜炉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它的纹饰那么简单,但却越看越耐看,即使每天都盯着这么同一个东西,它给你的感受却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所以玩铜炉的人都是越玩越喜欢,要么放在案头陈设,要么焚香把玩,它的美是其他繁复工艺的东西所超越不了的。
羊城晚报:现在存世的宣德炉有多少?
何朝阳:宣德本朝所铸的鼎彝,有人说三千件,也有人说一万八千件。但现在存世的宣炉,没有一只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明宣德本朝铸造的标准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到代“真宣”,甚至台北故宫几只从紫禁城乾清宫带过去的流传有序的炉子,文博界对其年代都充满争议。
今年我们能见到的有明确纪年款且品质上乘的宣德炉,年份最晚的应该是曾经由王世襄先生收藏的清代中晚期“道光丁未秋定府有恒堂造”款的冲天耳炉。道光丁未年即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距传说中的宣德炉创铸的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已400年。也可能是巧合,同为“宣宗”,一个如旭日初升,一个已病入膏肓,一头一尾这四百多年,正是宣德炉藏玩风气最兴盛的岁月。
C “德”字写法非鉴别真假的第一标准
羊城晚报:宣德炉断代成谜,很多人鉴别的时候都在纠结炉子的款识。这些底款有什么文章?
何朝阳:从收藏的角度来讲,假如有炉型、分量、皮色都相同的两只炉子,可能因为款识不同而出现价值很大的区别。宣德炉的款识,重在文字内容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官款和私款两大类。
官款是相对于私款而言的一系列炉款的统称,它基本承袭了官窑瓷器款识的形式与内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国朝款”,比如明代永乐、宣德、正德、崇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各朝款,主要是“大明××年制”、 “大清××年制”六字款,以及“××年制”四字款。
其中,宣德朝款的宣德炉存世最为庞大,种类也最为繁多。宣德以后无论各朝代所生产的宣德炉,大多数都是落宣德款的,所以宣德款已经失去了纪年的意义了。
而私款是相对于官款而言的。私款铜炉多是官宦富贵人家的私人订制,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一般炉铜质更精、款识更优、皮色更佳、形制更好,更重要的是,很多都是孤品,即使后世有循样仿制的,也不会大量生产。所以到了今天,私款炉反倒成为了市场热捧的对象。比如“大明宣德吴邦佐制”、“宣德年且闲主人监制”、“云间胡文明制”等。
羊城晚报:有人说底款“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心上省略一横的是明代铸造,保留一横的多数是清代所铸,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何朝阳:不对。“宣德年制“的确大多数德字的心上都省略一横,但不能反过来说,德字心上省略一横的都是明代的。
王力:但的确很多“德”字有一横的都是清朝年间的。而我们这次秋拍一件“大明宣德年製”六字篆书刻款的铜鬲式炉却是明代的。断代需要综合判断,不能单凭一个字就妄下结论。
何朝阳:对宣德炉为什么“德”字没有一横的问题,历来都有很多说法。其实“德”字没有一横并非为了避讳,况且真要避讳,也只是在书写皇帝姓氏名号有关的文字时才应避讳的。比如宣德年的钱币上,宣德通宝是明朝政府铸造的官钱,“德”字有一横;反倒是越南仿制我们私铸的钱币,“德”字就没有这一横。
为什么“德”字没有一横?从相关文献记载看,宣德皇帝喜欢沈度的书法,而沈度的书法是以二王、智永书法为根底的,当时的“德”字基本没有一横。
由于宣德炉断代的问题始终成谜,有年款的历代宣德炉就成了难得的断代标准器,文物价值非常高。从近年来的拍卖成交记录来看,凡是有明确纪年款,并且综合工艺特征到代的宣炉,都是高价成交的。如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王世襄藏铜炉专场中,一个“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的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就拍出了1512万元,还有其他不少铜炉的价格都超过上古很多青铜礼器了。
羊城晚报:断代这么难,拍卖行在图录上怎么写?
王力:要给宣德炉断代很难,因为打宣德款的炉子实在太多了。但其他年间比如明崇祯、清早期、清中期等时期的炉子,还是可以断代的。因为鉴古是一门标型学,明崇祯、清康熙、清雍正等年间的炉子都有确定的参照物,只要有同类器物作为参照物,就可以总结出不同年代铜炉对应的大概铜质、造型等,新东西上手一对比,就能分出大概的年代。
羊城晚报:那一个炉子好不好,关键看什么?
何朝阳:宣德炉的优劣,关键是看美不美,是否气韵生动。这讲起来有点玄,具体来说,就是看皮色、形制、款识、铜质等等具体的指标。
“精”、“典”二字就是宣德炉品鉴最关键的原则。精就是铜质精、制作精;典就是造型典雅。与很多收藏品种不一样的是,宣德炉的收藏不以猎奇为美,而以典雅为上。
D 好铜炉存世量很少
羊城晚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雅好器玩,这也是历史上收藏风气最劲的一段时期。在他们的授意下,这三代有很多仿前朝的工艺品如瓷器、佛像、铜炉等等,给后世断代增加了不少难度。明清两代的铜炉有没有各自明显的时代特点?
何朝阳:在生活的不同区域,按照其功能,摆放不同炉型的宣德炉,在明清两代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其标准其实早在宣德皇帝铸造第一批宣德炉的时候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清代从顺治到康熙年间,铜炉还明显带有明风,比较拙重古朴,基本沿袭明代的造型和工艺。到了雍正年间,宣德炉的仿造已经在力求变化。
清代仍然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而且钱币铸造的工艺比较简单,如果民间得到铜的成本低于钱价的话,私铸钱币就没有办法控制,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黄铜仍然被政府严格管制。所以清代中早期的铜炉价格不菲,好铜炉的拥有者非富即贵,市井百姓还是使用陶瓷的香炉为主。
羊城晚报:有没有特别出名的堂号?
何朝阳:明清两代在仿铸宣德炉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工艺特色,更注入了不同时期设计者和铸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造型风格和工艺特征,涌现出明代的吴邦佐、周文甫、张鸣岐、徐守素、石叟、汤子祥,清代的巴格、胡四、刘贞甫、刘学诗等有据可查的制炉名家,还有以施念峰为代表的施家、以甘文堂为代表的甘家、以胡文明为代表的胡家等制炉名坊,留下了大量精妙绝伦的宣德炉艺术珍品。
研究宣德炉的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相对清晰的变化轨迹,看到明清两代文人在其中注入的心力。如果完全漠视几百年来宣德炉从单纯仿制到发展求新的演化历史,认定今天存世的明清宣德炉都是“仿品”,显然缺乏调查与研究。
也正是这种“仿品”观,使得很多宣德之后生产的,有着极高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的好铜炉,在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后,最终仍被定性为赝品、仿品而遭损毁。
羊城晚报:民国的铜炉好不好?
何朝阳:到了清末民国之后,香水流行,宣德炉逐渐退出了生活实用领域,被分化到收藏和祭祀两个用途。看多了明清的经典铜炉,民国和当代铸造的,已经入不了我的眼睛了。
羊城晚报:铜炉现在的受宠程度,很像当年金铜造像突然红起来那会。对它的前景有什么判断?有没有可能下来也要专场拍卖了?
王力:好的铜炉只会越来越贵,但要做专场拍卖难度很大。除了之前北京专场拍卖王世襄先生旧藏铜炉的那一场之外,即使是北京嘉德、北京保利这些拍卖行,一次拍卖会能够出来几个好的铜炉的概率都很低。我们去做征集,一次能征集到两三个好的铜炉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场拍卖有二三十件铜炉已经很了不起了,但一个佛像专场我们能够拿出一百多件。
好的铜炉存世量非常少。一来中国的铜炉经过战争年代被熔来做子弹、破四旧那么多劫难,存世量本来就少;二来买铜炉的人文化层次普遍都比较高,欣赏得了这种美的人,需要有很高的审美情趣,而能够达到他们这种审美需求的铜炉数量又很少,所以他们买下之后很少再出手,市场上买一件少一件。很多藏家现在对铜炉的品位已经越来越高了,对铜炉的品鉴已经接近古代文人了,所以铜炉的价值才会这么快回归。
羊城晚报:当代的科技进步,能否还原宣德年间的铸造技术?
何朝阳:当代人太浮躁,沉不下心制炉,即使技术能够很接近,但气韵不如前人生动。很多当代的古玩,其实有时看技术能够浑水摸鱼,但如果看气韵反倒一眼就能看出端倪,中间几百年的差距,不是想仿就仿得了的。
羊城晚报:我看您的很多藏品都在使用,这也是宣德炉跟其他很多藏品所不同的,不但可以把玩,几百年前的文物至今还有实用价值。
何朝阳:宣德炉同样要盘养,加温可以让金属铜加速氧化,形成更厚实的包浆,可能让炉子的皮色变得更漂亮,以炭火慢养就是正统的古法。盘养的本身,也是玩炉的一大乐趣,没有过成功烧炉经历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烧炉的乐趣的。喜爱温火养炉、盘炉的藏友,则在盘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宣德炉经年火养的变化。但如果一段时间不养,则需要将香灰倒出来然后密封保存,炉的内外也要盘擦干净,放置在干净通风的地方或者收纳起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