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模式”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启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27]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在博物馆业引入和运用“文化产业”概念并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博物馆。他们的运作方式被世人称为“古根海姆模式”。
当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于1959年在美国纽约正式开放之时,它本身已有20年历史,它的收藏也已经历了30多年的积累。
博物馆的奠基人所罗门.R.古根海姆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瑞士裔大家庭,他们家族主要是在19世纪美国采矿业中发家致富的。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拥有两处展览场馆并在意大利威尼斯拥有分馆。
托马斯·克伦斯1988年成为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新任馆长,与此同时,博物馆本身也开始了更加扩张和发展的新时期,从与西班牙巴斯克地方政府探讨合作建立新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到酝酿集资10亿美元在纽约另择新址建造纽约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去年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正式落成艾米尔塔什——古根海姆博物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不断出台的新举措令世人感到惊讶,使世界感受到其咄咄逼人的扩张气势。
在中国文化部和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1998年,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曾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
在美国纽约,45万观众观看展览,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每天观众如潮。等候参观“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的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往往行至一两小时后才可能进入展厅。毕尔巴鄂城本地人口36万,而参观展览的观众达到54万人次。也就是说,超过城市总人口15倍的观众参观过“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其中从欧洲各国和西班牙各地赶来的观众超过30万。
一个艺术展览几个月内接待近100万观众,创造世界展览史上的奇迹。展览的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加上带动展览相关产品的出售,展览组织者得到不菲的经济收入。
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魔力。
经费短缺是世界博物馆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要维持和拓展庞大的展览体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托马斯.克伦斯馆长的主持下,古根海姆博物馆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大胆地“走出去”,勇敢地“引进来”,开创出一条“古根海姆模式”的运作方式:
他们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打造的是国际文化品牌,同样也就造就了博物馆本身的国际地位。
他们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博物馆,过去关注的视点放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上,特别是印象派后抽象艺术、非客观主义艺术的范畴;现在,他们关注全人类的艺术,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视野,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展览天地。
他们强调展览规模,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推出国际性的开发项目,与众多国际著名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实行“强强联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合力发展。”
他们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提倡严谨的团队精神;他们对艺术作品具有高超的鉴赏力,对市场前景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力;他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策划方案,使展览计划具有挑战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他们制定一套严谨的展品接收、包装运输、展示陈列、安全保卫、意外事故处理等严格制度,建立万无一失的保障机制,其严密的操作体系是令人钦佩的(通过卫星全程监控“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展品毕尔巴鄂至巴黎的陆路运输就是一例)。
他们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新闻发布、广告宣传等各种手段造势。“古根海姆”的每一次大举措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他们注重拓展展览的派生产品,充分挖掘展览的附加值,派生产品的火爆销售反过来又扩大了展览本身的影响力,形成环环相扣的互动效益。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品牌、文化经典、成功运作赢得国际财团和金融、运输、媒体巨头的兴趣和参与,甚至形成一些固定的赞助群体,这些群体也在赞助中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丰厚的回报使“古根海姆模式”正在或者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来自:中国文化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