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大客户屡屡拍而不付谁之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9-02
近期,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公布《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举办911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总成交额315.47亿元。但截至2015年5月15日,成交货款完成结算172.16亿元,结算进度为54.57%,较上年同期减少2个百分点。其中,年度内224件(套)千万元以上成交拍品中,已全款结算的拍品只有83件(套)。值得思索的是,为何拍卖市场“结算率”持续下滑,尤其是高价位拍品更是成为重灾区?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呢?

  对于艺术市场而言,“拍而不付”的现象长期存在,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特色”。其实,不能否认“延期结算”这一行业规则的存在,尤其是在行业遭遇深度调整的形势下,“延期结算”的比例会大幅增加。这对于轻资产的拍卖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成本压力,结算周期过长导致资金链紧张或断裂可能也是很多拍行无奈退出拍卖序列的原因。

  抛开延期结算的问题,“拍而不付”是性质更为恶劣的现象,是对公平买卖这一行业规则的破坏与践踏。不付款的问题出现后,遭受口诛笔伐的大都是买家,其实需要具体分析,有些的确是买家不够成熟或者个别买家有主观恶意。但客观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于买家,这是拍卖制度不够严谨造成的,尤其是拍卖行本身遵守的不够好,比如不少拍卖行为大客户大开绿灯,不仅“保证金”形同虚设,甚至为了促成交易还会减免“佣金”。正如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所讲,如果一个拍卖公司有两种制度的话,就很难守住行业的底线。如果这些买家经常破坏交易规则,还要进行政策倾斜,那更得从拍卖公司自身找原因。

  其实,艺术品拍卖成交但不付款的原因很多。有的买家愿意参与拍卖,享受的就是竞价的气氛和“横刀夺爱”的快感,但如果后续资金出现问题,首先被放弃的可能就是高价艺术品,市场中也不乏一时冲动超出预算而不付款的情况。如果成交后传出作品存在真伪之争,往往最终选择不付款。另外,市场中难免存在一些串通做局的问题,落槌价只是摆设。

  多年来,不少业内人士呼吁设立“黑名单”制度,但这跟保证金制度一样,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约束,行业最终实现良性发展靠的还是信用体系的完善。事实证明,简单靠减免保证金显然不是留住客户的最佳途径,更为细致周到的专业服务,对拍品更为全面深入的学术发掘所带来的市场回报,可能会远远大于保证金对客户的诱惑。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