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不要把收藏品当投资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8-25
前不久,笔者在微信圈分享了一组某知名画家创作的重彩写实花卉国画。作者直截了当、一丝不苟的写实手法,以及华丽 缤纷、让人美不胜收的色彩艺术,马上引来大批藏友的驻足点赞。不过,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评论者当中亦传来异见,认为这类浓墨重彩且未经任何抽象和提炼的 美术语言,实在过于庸俗。

  在网络社会,虽从来不缺乏不同的声音,但这种直撞耳膜的观点,仍免不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引来其他藏友针锋 相对的争论。实际上,自中国画在2000多年前滥觞以降,不管是在创作者中间,还是在鉴赏者中间,雅与俗的争锋就从未停止过。直至上世纪90年代,艺术品 市场在国内悄然兴起后,迅速被资本推向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这场争论在利益的裹挟之下,又开始从学术界延伸到市场界。

  在笔者的朋友 圈里边,提出质疑的读者多是从个人的学术旨趣和审美观念出发而凝结出来的真知灼见,肯定不会是出于保护某些山头利益而故意散播出来的成见。但是,对投资者 来说,他们采信哪一种审美观,很可能就意味着个人的投资方向将转向哪边。因此,如果争论发生在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中间,直接的后果将是引发某些商业利益关 系的震荡和重组。

  岭南当代文人画的代表郭莽园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真艺术没有雅俗共赏,成功者没有中西合璧。”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是,雅与俗的关系根本不存在可以调和的余地。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它们的分界线必须非常清晰而明确:不是雅,就是俗!两者之间不可能也不应该有那种 艺术墙头草式的中庸画法。

  在笔者看来,郭先生的上述观点,仅仅是对创作者而言的。因为艺术品市场,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于学术界的领 域。一方面,两者的参与主体不同。学术界的参与者多为艺术家、学者和评论家,而市场的参与者则是卖家、买家及其他各种利益相关方。另一方面,两者存在的目 的也不一样。学术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和发展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而市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正 因为如此,以什么样的审美价值观来对待一件艺术品,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所谓因人而异,即取得该艺术品所有权的是谁。不同的人,购买艺术品的目的是很不一样 的:对收藏家来说,他们购买艺术品的目的完全是了满足个人欣赏的喜好,并不在乎这幅作品将来的价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因此,其审美观念完全取决于个人的 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而对投资者来说,他们掏钱买画的性质其实是把一部分现金资产转化成艺术品资产,最终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在这 种情况下,他们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就不能单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为标尺,而必须考虑商品流通的市场规律,认真去研判什么样的艺术品更容易笼聚资本、找到 下一个接盘者。

  客观来讲,当前国内的艺术品收藏者,很多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甚至很少接受过艺术熏陶,因而艺术审美能力和水 平普遍都不高。很多学术界认为非常有艺术含量的作品,一拿到大众的面前,不仅得不到他们的认可,甚至还会被他们贬得一文不值,认为这是艺术家在故意挑战买 家的智商。反之,一些学术性有所欠缺的作品,因为审美门槛比较低,反而更容易在市场上热卖。遇到这种情况,不管是评论家,还是艺术家,都不必过于伤心。因 为在大众价值观层面,从俗到雅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在19世纪初露茅头的时候,连一些学院派也对之嗤之以鼻, 认为这是一些根本不懂绘画的人搞出来的东西。直到后来社会中产阶层崛起,逐步取代宫廷贵族,成为推动艺术品市场的主力,才把印象主义绘画推向历史的鼎盛。

  话 又说回来,商品的多元化是一个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品的受众群体都是复杂而多元化的。在不同的人中间,价值观存在差异很正常,有 争议更正常。问题是,学术的问题要归学术,市场的问题要归市场。千万不要把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两种价值观混淆来使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