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中国美术界人士齐聚太行山探索新时代下中国画发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8-23
长治8月21日电 (胡健)“当前的21世纪,进入了信息化和图像化时代,视觉图像获得的轻而易举,市场效应带来的浮躁心态,对中国传统写生的必要性提出新的挑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21日在中国美术太行论坛上表示,信息化时代图像的轻易可得,会酿成笔墨精神的消解。

  中国美术太行论坛21日在山西平顺县召开,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及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河北美术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们就“写生的传统与当下意义”展开研讨。

  薛永年在介绍写生这一传统时说到,“写生”古时叫“师造化”,就是以大自然的生成变化为师,以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为师。可后来人们渐渐丢失了这一传统,以临摹代替了写生,中国画由此衰败下来。到了19世纪末,已经摹古成风,丧失了创造力。

  “在新文化运动中,美术受科学、民主思想洗礼。20世纪的写生新传统既是引进西学的产物,又是为纠正时弊对师造化的回归。”薛永年担忧,20世纪形成的写生新传统正在面临着图像化的新挑战。“画家与唾手可得的图像间,既缺乏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受,也很难有‘意象在外’的诗情画意,会酿成笔墨精神的消解。”

  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认为,提倡写生,应该是提倡中国式写生的灵动自由。“中国画的卓越长处,就好比‘眼睛的遨游’,这眼睛的遨游是无拘无束的,可以上升到高空俯瞰万里山河,也可以上下游观自由变换。”黄河清引用美术界前辈吴甲丰先生的话阐述写生更应纯粹。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海勇认为,区别于世界其他艺术门类,中国画这种独有的写意精神,在黑白韬略的笔墨形式结构中不仅能够把对象形神、对象生命力等融入其中,而且能够将个体对自然生活的态度以及自己的文心、修养融入笔墨结构中,这才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

  此次论坛由中国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和山西省文联主办。组委会从2015年4月开始约稿,得到中国各地专家学者积极响应。经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审核,截至论坛召开前,共有28篇论文入选文集,该文集也是近年来中国美术界有关写生的一本集大成之作。(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