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曲江县发现六代皇帝牌匾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24]
大洋网讯 广州日报报道,地处偏远的粤北曲江县小坑镇曹角湾村,近年来古牌匾时时现身,目前村人收集到并完好保存的有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的古牌匾10余块,古牌匾内容大多涉及当年皇家旧事和政坛逸事,但在这偏远的小村里如何能包藏着这么一段曾经显赫的往事,对于村人而言却是一个至今难解的谜。
古牌匾曾被做猪栏棚板
曹角湾村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山清水秀,紧挨着粤北有名的龙斗峰。村里75岁的老人邓如高热情地介绍说:“古牌匾是1988年村里建文化室时陆续发现的,当时村里群众把它们作为猪栏和棚板的用料或当杂物遗弃。”
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在其文化室里看到,其中一块匾上刻着“奉旨封三代正二品授振威将军记名简放总镇都督府著男巴图鲁———光绪十六年立”字样,明显是为一位“千岁”爷邓荣成立的匾。
此外,还有嘉庆年间立的“神恩德泽”、道光年间立的“洪庥远被”、咸丰年间立的“琴堂佐绩”、同治年间立的“文魁”、光绪年间立的“荷天驰赠”等匾。以及广州府花县儒学邓炳彪遗留下来的“广州府花县儒学”、“奉旨特简”牌各两块。
这些牌匾虽然有的已被虫蛀侵蚀,有的颜色斑驳脱落,但字迹仍清晰可辨,据此推测,曹角湾村在清代确实有过一段辉煌历史。
“说起来,我们村里还真出了两个人物呢。”今年已75岁高龄、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过镇教办负责人的邓如高老人精神矍烁,显得非常健谈。
据介绍,曹角湾村在清代同治年间曾经出了个文官广州府花县儒学邓炳彪,光绪帝年间出了个正二品武将“千岁”爷邓荣成,村里还保存着为他们两人而立的牌匾。
邓氏书房昭显当年历史显赫
曹角湾村祠堂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老人介绍说,曹角湾村祠堂和一般南方农村的祠堂没什么区别,结构精致,小巧玲珑。惟一值得人称奇的倒是邓炳彪建造的书房。
书房不是很大,大概有300平方米,大门的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正中间是一本古代书简的模型,上面雕刻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几个大字,书香气息浓郁。
书房前方的空地有两个石块制作的马槽,空地被村民挖成鱼塘,马槽被种上了花草。老人说,他在8岁时曾在这间书房读私塾,当时有十多个学生。
书房的后面是邓炳彪堂兄弟邓炳钦的大宅,为三层建筑,共有40多间房,外墙由青砖建成,宅院地板用鹅卵石铺设。一楼待客厅里的窗户与阁楼栏杆图案制作精美,坚固结实,古色古香,让人惊叹那个年代木工高超的技艺。后人尚觉建造不易,由此可见邓炳彪家族在当时的地位多么显赫,立匾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邓家大宅相连的是一座据称有200多年历史的炮楼,为村民躲避战乱而建,历时7年建造而成,为4层石木混合结构,总共有52间房。
解放后,由于木料腐烂变质,人们拆除了炮楼的木建部分。据邓如高老人回忆,仅拆除的材料便运了10卡车。
村里计划修贮藏室保管文物
由于村中未修族谱,县志中也未记载有该村历史,因此除一两块匾外,其它古牌匾的出处、为何人而立、所表达的是何意,均未有确切的答案。而按照推理,在数十年前曹角湾村前方的小坑水库尚未建造之时,该村的地理位置应该处在半山腰上,村民进出均不方便。那么,曹角湾村地处偏远而又有着这样一段历史,这至今仍是一个谜。
对此,邓如高老人表示深深的遗憾。他相信,村中肯定还藏有未被发现的古牌匾,准备发动村民找出来。就在近日,邓如高老人在村中还找到一块立于同治年间的“京元匾”呢。
村里还计划修建一间贮藏室,保管好这些历史文物。老人也希望有识之士能到曹角湾村考证,将小村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记者 刘启达 通讯员 黄秋耘 )广州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