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镇江启动国内首次大规模馆藏古籍数字化识别工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7-24
镇江市图书馆内一张清朝光绪年间《丹徒县志》的数码照片,放大到120%时清晰度仍和肉眼看纸质书时几乎一致。“翻拍”古籍,是该馆不久前开启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馆藏古籍数字化识别工作的第一步。
  坐拥清朝文宗阁和民国时期江苏省立图书馆两大丰富藏书资源的镇江,为什么要启动馆藏古籍的数字化识别呢?镇江市图书馆文献开发部主任彭义说,启动馆藏古籍数字化主要有两大目标:第一,方便读者查阅资料;第二,使古籍通过数字化处理后得到更长久的完好保存。
  若干台大型扫描仪从天花板的方向正向下扫描着一本又一本古籍,正在扫描的工作人员说,这样是为了扫入的页面照片角度最接近肉眼观看时的角度。数字化的一般步骤是先把页面扫描成数字图片,再通过技术加工成为网页文件和PDF格式文件;同时,大范围严格的校对也一起进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古籍数字化后允许有万分之五的偏差,但该图书馆的目标是尽可能降低这个差错率。
  数字化古籍,让历史更可亲近
  “想知道苏轼来没来过镇江?辛弃疾在当‘镇江市长’期间都干了些什么?等我们的数据库建成后,输入你感兴趣的人物、事件,里面就会显示其和镇江的关系。不仅有文字,还有相关图片。说白了,就是关于镇江历史的一个小搜索引擎。”彭义说。
  该图书馆所藏的古籍多数以清代为主,也有此前元、明等朝的善本。同时还包括民国时期江苏省立图书馆馆藏的一系列影印文献。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在省内其他市中也是不多见的。彭义表示,国家图书馆对于馆藏古籍的场所在温度、湿度要求很高,而古籍普遍因为历史久远都出现过纸张变脆、字迹模糊等问题。这次数字化,就能把文献以另一种形式在更长久、稳定保存的情况下更快捷地为读者服务。
  读者期待,古籍数据库尽早开放
  正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舒丽嘉说,大四时写毕业论文查古籍特别费劲。因为不想为一篇论文花钱注册网上的收费数据库,就决定自己钻进书库查。“那半天查下来,身上都是旧书的味道。翻得手上全是灰,第二天再去就戴手套去了。这个数据库要是早出来,我该省多少事儿啊。”她笑着说。
  大学教师周建军则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文献要能更好地古为今用,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把它们“搬”到数据库里供筛选。这样也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读书,喜欢通过有趣的关键词了解家乡、了解历史。希望镇江市图书馆的古籍数据库能够尽早开放,让这座古城3000多年的历史史料更准确、更便捷地被年轻人了解、喜爱。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