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教师创作展开幕 70余件作品呈现抗战历史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7-12]
7月7日下午4点,中国美术馆里响起的一曲军号拉开了“接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写生创作展”的大幕,这也标志着中国美术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年的首展正式对外展出。在展览现场,频繁出现的军装、步枪、战火、伤员等画面将观众带入了一场由当代艺术家描绘的烽火岁月。尽管画家们与70年前那段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相距甚远,但在实地考察、采访老兵和阅览大量历史资料后,他们展示了一次与历史风云的“短兵相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这次展出的作品“有历史真实之物,画中有今人真切之情,在笔触色泽中留下生动的艺术情感印记。”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5日。
展览现场
70余件作品呈现抗战历史
展厅入口处悬置了一张巨幅照片,照片中静卧在卢沟桥上的狮子将观众带入70年前那段动荡的岁月。
据范迪安介绍,本次集体创作是从年初开始筹划的,“学校决定组织这个展览后,得到了中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前后组织多次开会讨论,展览方案也是几易其稿”。在参与的老师中,有些本来就是关注红色题材的艺术家,如张峻明、马钢等;部分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的老师积累了相关素材,也有这类创作的意愿。
作品经三次筛选后,最终共展出了包括50余位艺术家新近创作的油画、水墨、水彩、雕塑、公共空间设计等不同类型作品70余件。作品题材不仅聚焦英雄人物、历史事件、重大会议,也有轰炸后的灾难场面、抗战遗址,还包括对部分远征军老兵的写生。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情况在本次展览中亦得到了相应的呈现。
接力老辈艺术家创作更多样
对于“接力”主题的理解,范迪安表示,在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时代生活和民族精神的主题创作上,中央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
在“接力”的问题上,通过展览中特别推出的老一辈艺术家经典作品的影像可以理解得更透彻。画面中循环播放的徐悲鸿、司徒乔、蒋兆和、刘开渠、李桦、叶浅予、吴作人、胡一川、江丰、冯法祀、艾中信、彦涵、罗工柳、张仃、古元、詹建俊等央美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曾经用大量的作品记录了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在抗日救亡的时代发挥唤起民众的巨大作用。
相较于老一辈艺术家而言,如今年轻的艺术家们有了更加开阔的视觉和知识背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也有了更为全局的视野。在创作的手法上,不仅有传统的油画国画雕塑,也有装置、CG绘画、公共空间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如雕塑系老师卢征远创作的装置作品《慢性系列——包裹的枪》。
创作过程
收集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
70年前的那一段抗战史不容忘却,但当代艺术家该如何得以接近并呈现?组织创作《洛川会议》的附中校长马钢坦言,这是不少创作者面临的问题,“我们小组团队中的大部分老师都很年轻,对70年前发生的事情比较概念化,不那么熟悉”。
为了更好地了解那一段历史,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马钢先后多次组织大家实地考察、交流学习,阅览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影像。在进入创作阶段后,“大家一块起稿、讨论,不断调整,力求得到最佳的状态”。展厅中的《洛川会议》在窑洞中进行,逆光中的巨幅画面朦朦胧胧,但在艺术家肯定的笔触中流露出历史的厚重感。
袁元在创作《丰碑的记忆》时,同样看了大量的史料,又到延安的宝塔山进行了现场考察,“绕着山转了一个礼拜,看哪个角度比较合适”。最后他选择了这座山的正面,“山形比较方,像一座纪念碑”。不过,与历史资料相比,袁元发现宝塔山周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他选择了从人们对延安的记忆出发来表现历史,画了人们记忆中革命圣地的历史形象。
拜访老兵和大量速写人物稿
油画系老师石煜的一组向远征军老兵致敬的7人肖像,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艺术家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大笔触的铺排,让这7位高龄老人像纪念碑一样定格在画面中,极具视觉震撼力。
石煜告诉记者,在三年前的一次腾冲之行中,他无意间了解到远征军老兵。他觉得他们不应该被遗忘,所以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石煜一直惦记着这个群体。“今年有这样一个主体性创作,便第一时间想到了他们”。在创作构思初期,受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兄弟连》的启发,石煜特想画一组《中国兄弟连》,呈现老兵们口述中的战争场面。
为了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石煜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部分幸存下来的高龄老兵,超出预期的是,他们并不太愿意再回首那段往事。石煜理解这些老兵内心的矛盾,“这些老兵不想说太多,但又不想被遗忘,毕竟在那场战争中死去的人很多,活着的人很少”。
深入了解后,石煜放弃了最初的设想,决定描绘他们当下的生命状态。在他的印象里,这些老兵“很悲壮,每个人都像一座纪念碑,但又很凄婉,让渺小的我不知如何去面对他们”。通过多次实地采访和大量的速写稿,最终完成了我们看到的《远征军老兵》。画面中的7位老人中,唯一的老太太,是当年远征军中的宣传战士。
石煜对主题先行的创作并不感兴趣,在这一次的作品中,他没有描绘战争本身的残酷,而是试图通过“今天的形象与历史图像相对应,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在他看来,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创作者是否从心出发,而不是从简单的样式出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