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美术史 才真正懂收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7-07]
《美术的故事》希望提醒你重新审视自己对“美术”的看法,调整关于艺术的一般知识,在接受大量关于“ 美术” 或者“ 艺术” 知识的同时,对我们理解艺术的习惯保持警惕,通过对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结构的重组,让自己拥有的知识系统与当代社会的演进同步。—吕澎
问:如果有机会穿越历史,并从晚清至今一百多年的艺术史中可以挑选一位你最喜爱的艺术家面对面地对话,你会选谁?
吕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基于历史写作的性质与要求,我不可能对某一个艺术家有特殊的喜爱,这是一个趣味上的问题。而历史写作主要依据问题进行,所以,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有不同的艺术家出场,他们主要不是代表美学的高度,而是代表问题的深度。
至于趣味的偏好,我更喜欢黄宾虹这类画家。黄宾虹是个学问家,上半辈子做学问,五十岁才真正将精力放在绘画上。中国好的艺术家就是这类,有知识有教养,画画有天赋,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流行所动。
问: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迅速崛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藏家与投资者也越来越注重艺术品的传承与其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但是坊间传闻有些并不了解艺术史的藏家会直接看艺术类杂志封面,封面上宣传什么就关注什么。作为一名艺术史学家,又是策展人,你对投资性藏家有什么建议吗?
吕澎:大多数进入艺术市场的人仍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家,他们最多是对艺术有兴趣而已,或者说对艺术市场有兴趣而已,专业的艺术收藏家目前少之又少,投资人或者投机分子占多数。
这里面当然有区分,对传统字画有兴趣的投资人或者收藏家多于对当代艺术的投资人和收藏家,这是可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对于任何中国人来说,较之当代艺术更容易理解并且也更具有文化的亲和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策展人和艺术史家的任务是艰巨的,他们应该承担起艺术知识的普及以及对艺术的更为专业性的教育的责任。实际上,尽管收藏艺术与个人趣味有关,但是,收藏什么艺术与知识和文明有关。因此,从艺术史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仍然是最基本的文明态度,这不是说任何一个投资人或者收藏家本人不具备艺术的判断力与鉴赏力。
如果说不少人对古代字画拥有相对完整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理解力的话,问题主要还是回到了当代艺术,今天的艺术,人们应该如何去鉴别每天出现的新艺术?中国缺乏普及性的艺术教育的历史与基础,即便大学文科教授,在面对今天的艺术现象时也表现出捉襟见肘与不知所措,这是他们从小没有经过基本的艺术史教育的结果。这些都决定了今天的艺术收藏的幼稚、缺乏艺术知识与缺乏收藏的系统性。
所以,中国的收藏家与投资人仍然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其艺术知识的完整性与投资收藏的专业性。正是因为如此,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美术馆、艺术机构以及策展人和艺术史家应该承担起普及和传播艺术史知识的责任,提高整个社会的艺术知识水平。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市场和艺术收藏就会更加成熟起来。
问:除了专业的艺术学生外,当普通读者们捧起这本《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时,你希望他们从书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吕澎:《美术的故事》是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概括性讲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条关于这一百年来的美术史的基本线索。因此,如果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了解到这一百年来美术史的基本形状,了解到在这段历史中存在着哪些最主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问题,有利于他(或者她)在之后美术史和历史的学习与研究,就到达了这本书的目的。
我的确希望《美术的故事》的读者尽可能去先读读书的前言,我在前言提示的问题也许会改变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的预设,以为美术的故事一定很“美”或很“动听”。事实上,“美术的故事”也可以看成是中国艺术家的思想与想象力不断遭遇挫折与问题的历史。我还是将“前言”的一段话引用在这里,以便让读者在阅读前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准备。(上海三联供稿)
吕澎
1956年出生于重庆,评论家、策展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点评
作者以宏大而自由的笔法,描述大量社会艺术史的内容,提出了一些令人惊觉的问题。这些问题牵曳着艺术家、艺术品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关节点,供给人们去继续思索,以引发深意,铺叙成篇。
—范景中
第一次对自近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史进行了真正史学意义的梳理,改变了中国现代艺术史剪刀加浆糊式的旧有格局,对中国现代艺术史学科的自我反思及发展贡献尤著。—黄专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